新華網 正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2020-08-14 14:57: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1)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這是4月12日拍攝的政和縣楊源鄉東源茶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福州8月14日電 題: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新華社記者林超、張華迎

  炎炎夏日,福建省石獅市與政和縣共建的山海協作産業園——政和經濟開發區內,一排排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運貨車輛往來不息。在濱海經濟強市石獅的幫扶下,政和這個長期貧困的山區小縣正煥發勃勃生機。

  石獅牽手政和,是福建山海協作的縮影。1998年,福建提出“推進山海協作,在發展中努力縮小山區和沿海地區之間差距”。自此20余載,一任接著一任,福建“山”與“海”譜寫了一曲攜手互助、優勢互補、共奔小康的動人樂章。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4)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6月23日拍攝的政和縣造福工程——鐵山鎮錦繡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家門口”鋪致富路

  父母長期生病,醫療費用高昂,曾讓政和縣澄源鄉雙新村村民劉木旺一家陷入貧困。走出山區打工賺錢,還是在家照顧父母,一度成為劉木旺的兩難選題。

  “沒想到現在可以在家門口找到心儀的工作,就地脫貧。”劉木旺笑著説,2016年他在政和經濟開發區找到一份電工工作,不僅每月穩定收入5000元,還能照顧家裏人。“這幾年手裏漸漸有了一些積蓄,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比獨自在外打拼強多了。”

  政和縣因為貧困被稱作福建“省尾”,而石獅市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一“頭”一“尾”于2012年共建的政和經濟開發區,已吸引81家企業建成投産,吸納5000余名工人就業。而這只是福建32個山海協作共建産業園區中的一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3)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政和縣造福工程——鐵山鎮牛背山小區的居民在屋前乘涼(6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山區優勢是資源、勞動力、生態,沿海優勢是資金、技術、人才,雙方在多個方面存在互補性。”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社會扶貧與山海協作處處長陳道清説,山海協作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分工協作格局。

  高端紡織、生物醫藥、機械制造……一座座現代化工廠落戶山區;生態大米、竹木家具、菌菇茶葉……一批批山區特産走向沿海。“通過山海協作,全省樹立了大市場、大流通觀念,山海統一、開放的市場體係正在建成。”陳道清説。

  人才交流幫“造血”

  缺資金、缺技術、缺企業……廈門市集美區幹部許春成剛到閩西山區清流縣沙蕪鄉對口幫扶挂職時,為這個山區小鄉如何發展經濟感到犯愁。

  一連數月,他不斷找當地領導幹部、村民座談,為沙蕪鄉謀劃未來。“這裏山林、水等生態資源豐富,還有九龍湖、狐狸洞等旅遊資源,用‘兩山’理論指導發展再合適不過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2)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毛富枝在政和縣星溪鄉東峰大棚陽光玫瑰葡萄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勞作(4月11日攝)。2018年,毛富枝回到家鄉,創辦了星溪鄉東峰大棚陽光玫瑰葡萄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重點發展智慧農業的同時,吸納村裏的貧困戶、低保戶,幫助他們就業脫貧。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如今,許春成開始向廈門親友推薦沙蕪鄉的溪魚、紅菇、大米等農特産品,並組織廈門的餐飲、食品、旅遊企業到山區實地考察,沙蕪鄉漸漸找到了發展突破口。

  為解決山區人才難題,福建省建立了山海之間的幹部雙向交流制度,不斷組織優秀幹部到欠發達地區挂職、駐村任職等,幫助山區改善“造血”功能,許春成正是其中的一員。

  沿海幹部往山裏走,山裏百姓也到沿海“取經”。

  憑借“山裏人”吃苦肯幹的精神,政和縣外屯鄉下坪村青年范雪明高中畢業後當工人、做食品批發,一步步走出了只有5棟房子、30余人的小山村。在創辦了竹木公司後,范雪明遇到了瓶頸:“缺文化、缺管理經驗,最缺的還是理念。”

  2013年,在石獅市政府的安排下,政和縣一批企業家去石獅的知名企業挂職鍛煉,范雪明得到了“一次脫胎換骨的機會”。

  “在石獅學習品牌運作經驗和市場行銷策略,對我來説太寶貴了。”范雪明説,2019年他的企業全面推行5S精益化管理,産值由幾年前的3000萬元增至9000多萬元,竹制小家居産品遠銷歐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5)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政和縣外屯鄉下坪村青年范雪明在介紹福建省瑞祥竹木有限公司生産的竹制産品(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不定期組織兩地企業家互訪交流,每年選派一批優秀教師、醫生等人才到山區工作,通過專場招聘會等形式促成沿海企業到山區招工……山海之間的交流愈加豐富與頻繁。

  小康路上不掉隊

  前幾年,長汀縣馬頭山村村民劉春生沒有得到命運眷顧:父親心梗去世、自己小腿截肢、兒子聽力殘疾,一家人因病致貧。

  “不能因為貧困就自暴自棄。”劉春生告訴記者,到長汀辦廠的晉江企業家蔡天守曾對他講過“數百公里拉一車谷子,艱難白手起家”的故事,鼓勵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2016年,在政府的幫扶下,劉春生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扶貧車間,加工棒球、代工電子産品、養蜜蜂,不少産品通過山海協作通道走出大山,賣到了沿海。如今,他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貧困戶20余人就業。

  山海協作,讓成千上萬名“劉春生”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今年4月,福建23個受幫扶的山區縣不僅全部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而且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長63.91%,增幅比全省快13.77個百分點。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圖文互動)(6)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

  福建省瑞祥竹木有限公司的員工在竹制家具噴漆線上工作(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不僅經濟騰飛,山區發展環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在山區走訪時看到,原來山區基礎設施差、欠賬多的狀況發生了改變:郵路延長了,公路通車裏程增加了,衛生機構病床數增加了,農田水利設施變好了……

  “要在推進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等各領域的協同發展。”福建省委改革辦綜合協調處處長敖澄華説,進入新時代,福建瞄準高品質發展,正從更高站位、更寬視野上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小康路-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368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