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礦疤”修復記
2020-07-10 19:12:5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文互動)(1)“礦疤”修復記

  這是天津市薊州區大興峪北礦區被修復的礦山(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瑞 攝

  新華社天津7月10日電 題:“礦疤”修復記

  新華社記者宋瑞

  在天津市薊州區大興峪北礦區,50歲的耿瑞軍與好友身著統一的紅衣黑裙,面朝手機攝像頭,在青山碧草間,踏歌載舞。

  耿瑞軍是當地漁陽鎮大興峪村的村民,她説:“我平時喜歡錄一些唱唱跳跳的短視頻發到網上,讓大家看看薊州的好山好水,也展示我們農村人的精神面貌。”

  看過視頻的人難以想像的是,這片景色秀美的地方也曾“青山白頭”“綠草披霜”,227畝的山體創面和礦坑“傷疤”是當地的“刻骨之痛”。

(圖文互動)(2)“礦疤”修復記

  這是薊州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示范區項目計劃修復的礦坑(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瑞 攝

  作為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薊州區礦産資源豐富,一度被稱為天津的“建材基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當地的採礦産業達到頂峰。

  炸山採石,毀地燒磚,挖河取沙……全區超過400家石料、化工、採沙等污染企業,給綠水青山留下“累累傷痕”,山體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埋下了山體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

  轉變源自2008年。薊州區堅定走生態轉型發展道路,出重拳、下猛藥,全面關停山區礦山開採和加工企業。山野恢復平靜後,薊州區自2014年起開展“礦山復綠”行動,為礦山創面“療傷”。

(圖文互動)(3)“礦疤”修復記

  這是薊州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示范區項目計劃修復的礦山(6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宋瑞 攝

  以大興峪北礦區為例,邊坡危岩體清理卸載、砌築擋土墻、客土回填、植樹綠化、修建截排水溝,所有礦山復綠工程加速推進。如今,礦山重披“綠裝”,如梯田一般,種上了椿樹、油松、柏樹、山桃等植被。

  截至目前,為修復8處“疤痕累累”的礦區,薊州區已累計投入12億元,共完成山體危岩體削坡約212萬方,礦坑回填約352萬方,綠化栽植苗木近3萬株。

  生態變化,天津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朱金保感受尤深。“過去,山裏的村民靠山吃山,有放牧的,有鑿山挖石的。這些年政府在努力修復礦山,粉塵少了,環境美了。”

(圖文互動)(4)“礦疤”修復記

  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大興峪村村民耿瑞軍(左一)和好友面朝手機攝像頭踏歌載舞(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瑞 攝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薊州區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新增林地1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6個百分點。“全區林木綠化率53.5%,其中北部山區林木綠化率達81%,生態環境品質保持全國前列。”薊州區林業局高級農藝師劉鳳明説。

  除礦山復綠外,薊州區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綠色礦山經濟,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薊州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示范區項目成為其中的一項生動實踐。

  這一項目引入了英國礦區修復的先進經驗,以廢棄礦坑生態修復為核心,將融合旅遊業和農業等業態,打造集自然科普教育、生態農業和商旅文娛等為一體的生態教育國際示范區。

(圖文互動)(5)“礦疤”修復記

  一群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天津市區遊客在復綠的礦坑上拍照(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瑞 攝

  薊州伊甸園生態教育國際示范區項目總經理崔崴説:“項目建設之初,我們一手抓礦山修復,一手謀創意設計,邀請國內外的知名設計師參與其中,在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著力挖掘當地豐富的地質資源、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其商業價值,這與我們打造生態教育國際示范區的理念相契合。”

  “守住綠水青山,迎來金山銀山。薊州區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炸山開山’的傳統發展路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我們要讓薊州區‘生態發展涵養區’的金字招牌更加響亮,走上生態‘高顏值’和經濟高品質同步發展的新路。”天津市薊州區委書記王力軍説。

  記者即將離開礦區時,一群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天津市區遊客笑盈盈地在復綠的礦坑上拍照。“誰能想到我們腳下曾是炸山留下的礦坑呀,現在這綠水青山的模樣誰不愛?太美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吳咏玲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600911262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