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湖南郴州:農業有奔頭,農田變搶手
2020-07-10 08:14:3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吳山村整理出了一片400畝的土地預流轉。曹四應和幾家農業企業爭著要。

  57歲的曹四應是吳山村富硒蔬菜合作社的負責人。他住在城裏,和兒子做窗臺裝修生意。五年前,曹四應的心思開始從工程轉移到農田上。他每周往村裏跑好幾趟,開始新“半工半農”。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農民家庭收入靠農業耕作和外出務工,被為“半工半農”。傳統的“半工半農”是年輕子女進城務工,年老父母在家務農。“工”是主要收入來源,“農”則是解決口糧問題。

  曹四應不一樣。他在郴州城裏安了家,重返農田是因為農業有奔頭。

  吳山村土地肥沃,富含硒。可二十多年前,曹四應和村裏其他年輕人一樣,丟下農具,一窩蜂進城務工,只留下老年人在土裏刨食,土地拋荒不少。

  “那時候有地但沒人要。現在有點連片的地都很搶手。”曹四應告訴本報記者,自己打工去過不少地方,經常聽工友們談起各自村裏的産業,長了不少見識。聽得多了,自己也開始琢磨,吳山村條件不賴,怎麼就搞不好?

  2004年,他回到郴州,承包窗臺裝修工程,偶爾才回到村子裏。他發現村民還是像以前一樣起早貪黑,種出的蔬菜卻賣不出好價。

  淩晨三點,吳山村的菜農就要拉著裝好的菜,趕去城裏的菜市場。等天亮賣了菜,又趕回地裏忙活。就算忙成這樣,一畝地一年到頭收入最多也就五六千塊錢。

  他找來12戶要好的農民,想成立合作社,種富硒蔬菜。可富硒蔬菜怎麼種?怎麼能賣好價?收入比以前更差怎麼辦?當時,很多村民連什麼是富硒蔬菜都不清楚,免不了有顧慮。

  “合作社有分工,有人管銷售,有人管技術、管種植。”曹四應説,加入合作社的農民不用再淩晨摸黑開著農用車把菜拉到城裏了。合作社聯繫了配送平臺、電商和社區超市,農民只要把菜種好就行。

  為了把菜種好,合作社還請來了當地科協技術人員手把手做示范。一開始,還有農民不服氣,覺得,“種了大半輩子菜,還要別人教?”

  “按老辦法種的菜確實比不上合作社種的菜,村民不服不行。”曹四應説,産量高了,價格漲了,蔬菜銷路也不愁。普通黃瓜一塊錢一斤,他這能賣一塊八,大家還搶著要。

  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成員一畝地收入從加入前的五六千一年變成最少一萬五一年。最初那些有顧慮的村民也對曹四應説,這件事多虧了他搭幫(方言,幫助的意思)。

  沒幾年,曹四應的合作社流轉的土地面積,從最初的60多畝擴大到120多畝。越來越多的村民也想加入,曹四應也想擴大規模,只是卡在了土地上。

  如今想在村子裏找連片的土地越來越難。這幾年,吳山村引進農業企業、職業農民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烤煙、草莓、小龍蝦、荷花等産業,土地自然搶手。好不容易有塊400畝的地,曹四應也加入角逐。

  與此同時,村子裏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返鄉從事農業創業。“我在理論上比不了年輕人,但是理論和實踐結合得比年輕人好。”曹四應覺得自己不輸年輕人,但他説,最終吳山村産業發展還得靠這些年輕人,自己只是個帶頭的。(記者張典標、張玉潔)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62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