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4月1日電 題:曾經的“燒火棍”成了暖房“神器”——吉林備耕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
天氣轉暖,吉林省梅河口市曙光鎮羅家村村民正在地裏清理剩餘的部分秸稈,為春耕做準備。以前,無處放置就地焚燒的秸稈,現在被村民當成供暖的寶貝。
在羅家村村頭,稻田正在返漿,遠處玉米地裏秸稈散落,像一層棉被蓋在黑土地上。走進羅家村,乾淨的水泥路,整齊的籬笆院,一片片莊稼地,讓羅家村顯得格外美麗。
快要進田整地了,這幾天慕文蓮打算等地裏再幹些,就將剩餘的玉米秸稈清運出來。過去,春耕前村民將秸稈拉回家燒火,後來有了煤和家電,沒法處理的秸稈只能就地焚燒。
這兩年,為解決村民秸稈處理難,當地政府在村子附近建起秸稈顆粒加工廠,村民將秸稈運到工廠,三噸秸稈換一噸顆粒,然後運回家使用。在慕文蓮家,整潔的廚房裏多了一個一米多見方的金屬箱,裏面一邊儲存着秸稈顆粒,一邊是火爐。只見慕文蓮按下金屬箱上的按鈕,火爐便很快燃燒起來。
這是一個小型生物質鍋爐,操作簡單,不僅能做飯,還能取暖。慕文蓮説:“過去冬天用煤燒炕,屋裏全是煤灰,還不是很暖和。”雖然現在室外溫度低,但慕文蓮家客廳和臥室很暖。地面貼了地磚,臥室裏用床取代了東北農村的傳統大炕,跟城裏沒有兩樣。“地面安裝了地熱,通過鍋爐加熱水進行取暖,冬天最低也有23攝氏度。”慕文蓮説。
曾經的“燒火棍”成了暖房“神器”。鍋爐僅靠燃燒秸稈顆粒便可滿足村民漫長冬日的取暖需要,既節省了取暖成本,還杜絕了秸稈焚燒。“一冬天只需四噸顆粒,也就一坰(公頃)多地的秸稈,我們家秸稈用不了,一些地少的村民還會來我家要一些,村民都把秸稈當寶。”慕文蓮説。
羅家村是玉米秸稈固化顆粒利用試點村。經過兩年推廣,作為吉林省秸稈固化顆粒綜合利用試點縣(市),梅河口已有24個鄉村進行了秸稈炊具使用示範推廣。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