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農民馬瑞峰的“花兒”夢
2019-12-20 16:58:1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銀川12月20日電 題:農民馬瑞峰的“花兒”夢

  新華社記者劉海、謝建雯、馬思嘉

  暮色漸濃,46歲的農民馬瑞峰調試好手機、話筒,照例與直播間的“花粉們”互動之後,便提起嗓門對著手機鏡頭唱起了“花兒”。

  作為流傳在西北地區的一種高腔山歌,“花兒”曲調高亢悠揚,2009年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馬瑞峰的家鄉——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花兒”基礎深厚,用當地“花兒”愛好者的話來説:“花兒”生長在家鄉的土壤裏,也流淌在家鄉人的血液裏。

  “小時候,我經常聽爺爺和父親唱‘花兒’,種地唱,放牛也唱。唱的都是身邊事,調子也好聽,我就跟著一起唱。”從小耳濡目染學唱“花兒”,馬瑞峰練就了一副好嗓子,關于“花兒”的夢想也在心底萌芽。

  因家境貧寒,他18歲那年就開始漂泊打工,輾轉甘肅、青海、陜西、新疆等近10個省區,挖水渠、鋪路、跑建築……累了、閒了,就給工友唱“花兒”排憂解乏。“一唱起‘花兒’,我感覺家鄉、親人就在身邊。”馬瑞峰説。

  《灣斷頭的蘿蔔》《梁三哥》等“花兒”曲目是馬瑞峰的最愛,因歌詞質樸熱烈,曲調高亢婉轉,直抒胸臆、風格獨特,獲得工友們好評,有的工友還拜他為師,學唱“花兒”。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通過“山花兒漫過半個城”等“花兒”微信交流群,馬瑞峰尋訪到幾位專業指導老師,他虛心求教,係統學習寧夏“花兒”的演唱技巧。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花兒”,寧夏目前已在全區建成17個“花兒”基地,認定40多位區、市、縣三級“花兒”傳承人,馬瑞峰就在其列。而受益于“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6年他又進入寧夏藝術學院學習“花兒”,演唱水準明顯提升。

  隨著網絡直播平臺興起,馬瑞峰也在兩年前注冊了賬號,開通“花兒”直播間,利用閒暇時間在工地、宿舍、山頭等處漫唱“花兒”。“‘花兒’本是心裏話,不唱由不得自己。再苦再累喊一嗓子好像就舒服了,一天不直播這心裏就不踏實。”

  然而,帶有濃鬱地域特色和地方方言的“花兒”調好聽、曲難懂。為讓工友、網友聽懂“花兒”,馬瑞峰在原曲基礎上,根據工作生活場景和所感所想填詞,融合傳統與現代,表現懷舊與時尚。

  去年元旦前,被闔家團圓的喜悅和沒掙到錢的憂愁包圍的馬瑞峰,在返鄉火車上一夜未眠,寫下了一首《出門人難》:出門沒錢不敢在街上走……只要阿哥你人平安,我們慢慢地渡難關……

  沒想到,播出後短短幾天內,這首曲目獲得近15萬點擊量。“出門人都有難處,但家人的支援和理解讓我們寬心,只要人勤快,日子總會好起來,我想用唱‘花兒’的方式把這種正能量傳遞給他們。”他説。

  今年,馬瑞峰兩次登上央視舞臺錄制節目,這讓他覺得離“花兒”夢又近了一步。“不緊張,就是興奮。我終于把‘花兒’唱到了北京,唱給了全國觀眾。”回到家鄉後,馬瑞峰還多次走進校園演唱和教授“花兒”。

  如今,線下課堂和線上直播間已成為馬瑞峰傳唱“花兒”的“主陣地”,而“花兒”新唱也為他找到更多年輕“知音”。寧夏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徐娟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直播“花兒”可以讓大眾更直觀、有效地了解這一傳統文化。

  馬瑞峰告訴記者,他的4萬多名“花粉”遍布全國,農民工佔多數。因此,他直播時總會強調只要掌聲鼓勵,不要“飛機”“跑車”。“唱‘花兒’是我從小的夢想,不是為了刷禮物,大家掙錢都不容易,聽我唱歌高興就行。”

  “能聽到家鄉的‘花兒’真好”“唱到我心坎裏去了”……馬瑞峰説,看著手機屏上不斷彈出的“花粉”心聲,他總是備受感動和鼓舞,“我越唱越有勁,再累都覺得值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
花絲鑲嵌:錘音千萬響 花絲分毫嵌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37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