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2019-12-10 09:11:5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廣州12月10日電 題: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新華社記者 周強

  一部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史,就是一本“與水荒相鬥”的歷史。國家始終高度關注澳門同胞用水安全問題,60年來,珠澳共用一套水源係統,同飲珠江水,實施了珠江千裏調水壓鹹潮的“壯舉”。

(澳門回歸20周年·圖文互動)(1)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這是對澳門供水“橋頭堡”——珠海竹仙洞水庫(12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對澳供水形成了更加穩定的合作機制。清流千裏育濠江,澳門不再受水資源的局限,更好融入大灣區建設。

  澳門缺水頻告急

  一座城市的供水,對澳門來講,是不平凡的。

  澳門區內地形多低矮丘陵,無河流湖泊,可蓄地表水條件差,不具備建大中型水庫的條件,淡水資源奇缺。

  年逾八十的李振鐸曾任職澳門自來水股份公司24年,撰有《澳門水務500年》一書。澳門居民數百年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應,由于當時只有四五萬人,地下水足夠對付。普通居民多用井水,用肩挑水成為澳門人生活的時代印記。

  “澳門一直想長遠解決水源問題,不僅填海造水塘,還建立自來水廠,但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澳門人口超過10萬,用水量激增,水荒初現。”李振鐸回憶説,“用自來水要花蠻大一筆錢,居民更願意用井水。由于打井太密,有兩千多口,特別是枯水期,降雨量少,井水水質污染嚴重。”

  據李振鐸回憶,1955年4月,澳門第一次限制用水。隨後10余年間,澳門又經歷了多次停水。

  水情危急,澳門同胞向廣東求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1959年廣東省政府決定籌建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澳門出資、珠海出力。1960年3月,竹仙洞水庫對澳供水。

  竹仙洞水庫位于竹仙洞公園,在珠海全市20個水庫中,竹仙洞水庫離澳門最近,可利用自然落差向澳門供水,無需用電,60年來始終處于對澳供水“橋頭堡”。

  珠海水務局副局長許蓓蕾介紹,竹仙洞水庫庫容不大,單庫難以支撐澳門用水,為了保證澳門用水,珠海陸續新建了多個泵站和水庫,並通過管道、隧洞、明渠實現庫庫相連,增強對澳供水保障能力。

  1980年珠海特區建立。城市建設、人口增加推動珠澳兩地用水量與日俱增,加上珠海母親河前山河污染嚴重,對澳供水再遇困難。廣東決定“開發新水源”,西江磨刀門引水工程橫空出世,一期工程在1988年告竣。

  珠江徑流量全國第二,西江為其幹流。“西江磨刀門引水工程龐大,為了在兩年半完成,一天24小時都有人在上班。”原珠海對澳門供水公司副董事長陳山説。

  調度千裏壓鹹潮

  鹹潮,對澳供水的“大敵”。

  每年冬春時節,西江上游來水量減少,海水倒灌,鹹潮沿磨刀門水道上溯,覆蓋了取水點。

(澳門回歸20周年·圖文互動)(2)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這是對澳門供水“橋頭堡”——珠海竹仙洞水庫(12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為了取到淡水,世紀之交我們沿西江而上,先後建成廣昌泵站、平崗泵站。”珠海水務集團副總經理方曄一直是對澳供水的參與者,“為了在枯水期快速抽水蓄滿水庫,每個泵站留下足夠大的冗余。”

  水庫猶如城市的“水缸”,但珠海的水庫小而分散,而鹹潮期常常維持三四個月,“水缸”供給嚴重不足,珠澳居民枯水期喝鹹水依然在所難免。

  2003年冬季開始,珠江口持續發生特大鹹潮,強度越來越大,持續期越來越長,鹹度一度超過10000度,遠超自來水國標的250度,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工業設備運營造成危害。

  應對“鹹潮危機”超出珠海能力范疇,國家開始調集各方力量趕赴珠江口“會診”。2005年初,珠江千裏應急調水壓鹹首次實施,通過調度西江上游天生橋、龍灘等水庫,集中放水形成大流量壓制鹹潮。

(澳門回歸20周年·圖文互動)(3)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這是珠海水務集團人員對竹仙洞水庫的水質進行取樣(12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千裏調水”談何容易!原珠海水務局副局長鐘惠明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他説:“協調工作非常復雜,涉及國家防總、珠江水利委、南方電網、各省水利部門以及各個水電站運營企業。技術要求極其復雜,各個水閘開關時間銜接,放水量,沿途監控水流變化,放少了無法壓制鹹潮,放多了會淹沒周邊農田村莊。”

  8.5億調水量、1300公里,西江水奔騰而下給珠海送來了5至7天的窗口期。當年,搶抽的2000多萬立方米“救命水”,讓珠澳居民度過了春節“水荒”。“遠水解近渴。”方曄説,“此後,每年枯水期千裏調水成為常態,調度方案也逐步走向精細化,現在窗口期為2天左右,效率更高了。”

(澳門回歸20周年·圖文互動)(4)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這是對澳門供水“橋頭堡”——珠海竹仙洞水庫(10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為從根本上解決珠澳兩地枯水期供水安全問題,2011年4月,國家工程竹銀水源係統建成,庫容達4333萬立方米,至此珠海全市庫容超過1億立方米。

  “澳門市民再沒有感受到鹹潮帶來的影響。”澳門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朱偉文説。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近日,一場例行的珠澳兩地水務協調會議在珠海舉行。

  “水、陽光、空氣是人類生活的三大必須要素,我們誰都離不開它。”澳門海事及水務局水資源管理廳廳長黃文濤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注什麼,很可能缺什麼,今天澳門居民感受不到水的問題,這正是對澳供水措施的成功。”

(澳門回歸20周年·圖文互動)(5)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這是在珠海洪灣泵站拍攝的第四條對澳門供水管道(10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年,也是珠海對澳供水60年。澳門回歸20年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對澳供水從企業行為上升為粵澳政府間行為。兩地相繼簽訂的《粵澳供水協議》《供澳原水水質安全和資訊溝通協議》等協議,為對澳供水提供了法律依據,對保障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20年來,不再被水束縛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人口突破60萬,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每人平均收入位居世界前列。黃文濤説:“水資源直接決定一個城市的人口承載力。沒有‘一國兩制’的保障,澳門就沒有今天。”

(澳門回歸20周年·圖文互動)(6)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

  這是珠海第四條對澳門供水管道工程通水儀式現場(10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官方數據顯示,珠海對澳年供水量已超過1億立方米,日供水約30萬噸。澳門98%的淡水資源依靠珠海供應。今年10月,全長15公里的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通水,從橫琴直連澳門路氹城區,日供水設計能力達20萬立方米,將有力支撐澳門離島建設,平衡澳門的供水分布。

  當下,投資約300億的廣西大藤峽水利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設,將更加有效調節西江枯水期徑流,為澳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更好保障淡水供應,支撐澳門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如今,千裏清流潤濠江,“水荒”早已過去,鹹潮威脅不再,但澳門政府、民間社會組織仍不遺余力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

  “吃水不忘打井人。為了保障對澳供水,西江流域區域做了很大貢獻。”黃文濤説,“倡導節約用水依然具有時代價值,這是我們對祖國的深深敬意。”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千裏清流潤濠江——廣東對澳門供水保障紀實-新華網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3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