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記者手記:60年,6000牧民,10萬公頃林場
2019-11-15 15:29:1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寧11月15日電 題:記者手記:60年,6000牧民,10萬公頃林場

  新華社記者張大川、李亞光

  冬日清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的瑪可河林區空氣清冽,墨青色雲杉被晨霧鎖在瑪可河兩側的群山上。沿著河谷一路向南,綠水氤氳,灌木蔥郁,不時跳出的水鹿和岩羊,為寂靜的山嶺增添不少生氣。

  瑪可河林場是長江源最大的原始林區,面積超過10萬公頃。穿林而過的瑪可河沿岸“十八山谷十八溪”,逾6000名藏族牧民在此世居。記者跟隨當地向導走進熱洪溝,水流湍急的熱洪曲清澈見底,牧民安孜尕太帶有濃鬱藏式風格的家就坐落在溪流一側。

(圖文互動)(1)記者手記:60年,6000牧民,10萬公頃林場

  這是11月13日拍攝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的瑪可河林區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在安孜尕太出生的上世紀60年代,馬鋸和大斧開始挺進森林,讓這片林區一度成為採伐“熱土”,“老解放拉木頭”成為他的童年記憶。之後的30余年,木材經營成為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來源,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步滑向竭澤而漁的危險境地。

  90年代初,一位森林工人一天最多能伐10余棵樹,最粗的直徑近1米,最細的也有10釐米,在平均海拔高度3600米的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碗口粗細的雲杉大約要生長60年。每年的6到8月份,瑪可河峽谷裏每天都有2公里左右的車隊等待裝車。

(圖文互動)(3)記者手記:60年,6000牧民,10萬公頃林場

  這是11月12日拍攝的瑪可河林場一角。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改變發生在1998年。青海省頒布關于停止天然林資源採伐的通告,瑪可河林業局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試點工程建設,林區由森工採伐、木材生産經營徹底轉變為森林資源保護與培育。這一年,曾是森林工人的瑪可河林業局班前林場副場長的朱福海在“啟動天保工程、造福子孫後民”的石碑前留影。

  起初,這一轉變使得當地牧民開始茫然。曾經大片大片向斧鋸屈服的森林,曾經一根根順河而下的木材,曾經吃苦耐勞就能養家度日的營生,突然間消失不見了。本世紀初,盜伐事件屢見不鮮,只因為盜伐一根碗口大的木頭能掙7元,如果用牦牛馱到鄰縣或者四川每根能賣到20元。

(圖文互動)(2)記者手記:60年,6000牧民,10萬公頃林場

  瑪可河林場護林員安孜尕太(左)和朱福海在林區巡查(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安孜尕太和朱福海都曾遭遇過盜伐事件。一旦上前阻止,前來盜伐的牧民就會召集20至30個同村親友,將管護員團團圍住,免不了口角爭鬥。沒有新的生計,盜伐就難以消弭。盜伐及盜獵事件的接連發生,也在倒逼當地政府和瑪可河林業局想辦法、出主意。

  在嚴厲的森林保育紅線下,老一輩牧民嘗試向有限的耕地要生産力,年輕的牧民開始將眼光投向林下經濟,貝母、羌活、羊肚菌等特色物産走出深山。從那時起,當地1000余戶牧民中的大多數逐漸被政府納入護林員、草管員、生態管護員的序列,牧民得以通過保護森林獲取收益。

(圖文互動)(4)記者手記:60年,6000牧民,10萬公頃林場

  這是11月13日在瑪可河林場附近拍攝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民居。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近些年,瑪可河林區依靠當地濃鬱的藏區傳統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建築風格及紅色旅遊資源尋求增收,群眾年每人平均收入從2014年的133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7800余元。與此同時,瑪可河林業局數據顯示,林區盜伐盜運林木和盜獵野生動物違法案件逐年下降,幾近絕跡。

  每年4月底至5月中下旬,當地牧民就會輪流上山造林,過去3年裏牧民勞務收入超過1000萬元,新栽的樹苗旁邊是粗壯的樹樁。與1998年相比,林區森林覆蓋率由51%增加到69.58%,森林蓄積量由420萬立方米提高到483萬立方米。

  60年間,10萬公頃林場,6000牧民在林間暮色流水聲裏,經歷了砍伐森林、“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轉變。

  傍晚時分,每月至少巡護25天、每年至少巡護4000公里的牧民管護員紛紛騎著摩托車從18條山谷裏返回家中,家家戶戶升起炊煙,安穩靜謐。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小錦鯉“遊”出大産業
小錦鯉“遊”出大産業
皖南冬韻
皖南冬韻
天路彎彎
天路彎彎
吉林長春大雪紛飛
吉林長春大雪紛飛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523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