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在保護生態中脫貧致富——雲南獨龍江鄉的生態脫貧實踐
2019-11-05 10:02:4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11月5日電 題:在保護生態中脫貧致富——雲南獨龍江鄉的生態脫貧實踐

  新華社記者趙珮然

  刀耕火種、燒柴取暖,曾是我國獨龍族世代沿襲的生産生活方式。在獨龍族聚居的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這種生産生活方式導致“樹越砍越少,山越燒越禿”。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政策實施,獨龍江鄉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種植草果、重樓和養殖獨龍牛、招引獨龍蜂等綠色産業,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不燒山”也能脫貧致富的路子。

  “過去通過刀耕火種,種出來的玉米、芋頭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産量低,老百姓還吃不飽肚子。”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説,村民需要砍伐樹木、採挖野生藥材、獵捕野生動物去換糧食,或者吃“救濟糧”。

  獨龍族“老縣長”高德榮痛心地説,20世紀80年代中期,獨龍江鄉北部區域成片的香樟樹,吸引了大批盜伐者涌入,他們揮著斧頭放倒一棵棵香樟,挖出根莖提煉香樟油。

  窮則思變。雲南省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于2000年開展試點。2001年以來,獨龍江鄉積極爭取政策,實施退耕還林,全面摒棄“刀耕火種”,禁止狩獵。從2007年至2016年,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從89%增至93%以上。目前,全鄉70%以上的國土被劃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發現高等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1151種,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

  然而,綠水青山的祖蔭並沒有讓獨龍族擺脫貧困。直到2011年底,獨龍族還過著住在茅草房、出行靠溜索、生活靠低保的日子,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1255元。

  “路通了,電有了,好山好水還在,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發展産業。”這是高德榮常對獨龍族鄉親們説的話。

  為解決獨龍族“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問題,當地黨委政府意識到,不能只講保護而不要發展,也不能只要發展而放棄保護,必須走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生態脫貧之路。

  “綠水青山也能變金山銀山。”孔玉才説,獨龍江鄉依托生態優勢和鄉情,發展草果、重樓等藥材種植和獨龍牛、獨龍雞、獨龍蜂等養殖業,現已初具規模。

  如今,草果已成為獨龍江鄉最大的産業。草果種在林下,産品可以用作藥材和調味香料。截至2018年底,全鄉草果種植面積達6.8萬畝,産量達1004噸,産值約743萬元,草果種植戶僅草果一項每人平均純收入就達3000元以上。

  獨龍族群眾燒柴取暖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變化。近年來,獨龍江鄉在雲南省林草局的幫扶下,推行“以電代柴”項目,為村民配發電磁爐、電飯鍋等家用電器。經評估,使用電器炊具後每戶年均節約薪柴3立方米,佔年均每戶薪柴消耗量的46.2%;全鄉每年可減少薪柴消耗3408立方米,相當于保護中幼林852畝,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282噸。

  獨龍江鄉還選聘了313名護林員,一些貧困戶獲得就地就業機會,每人每年有1萬元的工資性收入。護林員組成的建綠保林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承接的森林撫育面積有7247畝。2019年一季度,該合作社社員通過參與森林撫育項目建設獲得勞務性收入182340元,每人平均近1萬元。

  “砍樹、盜獵現象幾乎看不見了。”孔當村的護林員孔明光説。

  “秘境”獨龍江擁有獨特的峽谷風貌,神秘的人文風情,發展旅遊潛力巨大。2015年,巴坡村村民王春梅在自家新房裏打理出一間旅遊接待房,僅在當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她家住宿和餐飲接待純收入就達6000多元。

  因公路升級和景區建設而暫停開放兩年後,獨龍江鄉今年10月1日重新開放接待遊客。現在,王春梅所在的村小組每20多戶就有一間旅遊接待房,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6112519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