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0月22日電 題:手捏泥塑為軍運會添彩——一位退伍老兵的軍運情結
新華社記者李偉
一塊泥巴,經過手中捏、搓、補、雕,呈現出清晰的五官,神形兼備,惟妙惟肖。22日,武漢市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泥人胡”胡作林為來自埃及的胡信(中文名)手捏泥塑肖像,不到一個小時,活靈活現的肖像就成型了。
“作為一名老兵,來到軍運會現場展示我們的泥塑文化,很激動。”今年60歲的胡作林是一位有15年軍齡的退伍老兵,出生在“泥塑之鄉”武漢市黃陂區,從小跟着父親學做泥塑。退伍轉業回到武漢後,他潛心從藝、創辦泥人胡肖像雕塑工作室,致力於泥塑藝術創作。
“泥塑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對泥土黏性、顏色有要求,作品製作要神形兼備,神態最重要。”胡作林告訴記者,儘管面臨3D打印等新技術的挑戰,泥塑仍然在神態塑造上擁有優勢,也是泥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法寶。
胡信是武漢體育學院的一名在華留學研究生,作為一名志願者正為軍運會提供語言等志願服務,他對中國泥塑工藝感到驚奇。“僅靠一雙手就能捏出非常像的泥塑雕像,我一定會好好珍藏。”
為胡信精雕細磨泥塑雕像的同時,胡作林告訴記者,他在家通過電視看了軍運會開幕式,感到非常震撼提氣。有機會通過泥塑參與軍運會,他感到非常榮幸。“我有着很強的軍人情結,我們會創作更多的軍運會主題系列作品,用雙手為軍運會添彩。”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志願者、工作人員、中外媒體記者都對中國泥塑藝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志願者葛晨雯利用午休時間跟着學做泥塑,在胡作林的指導下,學過美術的她很快捏出一個臉譜泥塑。
為了將泥塑技藝傳承下去,胡作林不僅免費教授慕名而來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還曾多次出國交流傳揚中國泥塑文化,和更多人分享中國泥塑藝術。十餘年來,胡作林已招收43名學徒。
記者從軍運會執委會方面獲悉,為了展示中國非遺文化,軍運會期間,執委會組織了泥塑、漢繡、布藝堆繡、京劇臉譜、木雕船模、剪紙等多項非遺項目進行展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