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8月22日電 題:曹文志“立志”脫貧記
新華社記者姜剛
“我可是鄉親們的‘田保姆’啊!一到蟲期、施肥期,大家提前準備好農藥、化肥,我帶着工具挨家串戶去撒化肥、打農藥,‘客戶’越來越多……”説起脫貧門路時,安徽省潁上縣半崗鎮余莊村村民曹文志滔滔不絕。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淮河北岸的半崗鎮看到,綠油油的稻苗長勢喜人。適逢水稻蟲期,高高瘦瘦、精神煥發的曹文志幹勁十足,正在家裏整理着噴灑工具。
四天前,曹文志給一位程姓村民家的水稻打了農藥。這位村民是他新開發的“客戶”。“他看我幹活講誠信,就&&我,現在主動&&我的人越來越多。”54歲的曹文志自豪地説,他的“客戶圈”已經擴充到21位,服務範圍以周邊村民為主。
由於身患糖尿病等疾病,難以外出務工,曹文志以前每年僅靠幾畝莊稼地維持生計。“那時身體不好,也沒啥幹勁,每天東溜溜西逛逛,有時還以打牌消磨時間。”他回憶説,就是過一天算一天。
這種局面從2014年起逐步被扭轉。這一年,曹文志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接踵而至: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搬進了平房;實施貧困戶飲水安全工程,喝上了安全水;成為光伏扶貧對象,領到了光伏電站收益分紅……
這些幫扶措施,激發了曹文志一心脫貧的志氣和決心。“國家扶貧政策好,但不能完全靠政策。”曹文志説,幫扶幹部隔三差五到家裏來,不僅宣講政策,還鼓勵幹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開始幫別人有償幹農活。
撒化肥要用竹筐,打農藥需要噴霧器。為了方便攜帶工具,曹文志換了&能遮風擋雨的三輪車。由於幹活認真、細緻,他贏得了村民的信任,找他的人也多了起來。
記者在曹文志家門口的墻壁上看到,打藥施肥幹雜活、名字、手機號碼等字樣很顯眼。“我平常在外面幹活不在家,要是有人需要幹活,來我家找不到人時,打個電話就行了。”
為了記住“客戶”,曹文志把“客戶”的名字和電話號碼寫在臥室床頭的墻壁上,儘管密密麻麻,但清晰可見。
“農忙時間緊,我要提前與‘客戶’預約,然後排好班,免得誤了農時。”曹文志説,誤飯點是常有的事。天氣炎熱,忙得渾身濕透也是家常便飯。
閒不住、找活幹,成了曹文志的口頭禪。農忙之餘,他尋思着到村裏的合作社幫忙,搞搞田間管理、清潔衞生,一天也能拿到70元的工資。
通過政府扶持和個人的積極努力,曹文志在2017年領到“脫貧光榮證”,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甩掉了“貧困帽”。
撒化肥、打農藥收入超過3000元,光伏電站收益分紅3000元,大戶帶動收入1800元,土地流轉租金2528元……曹文志邊盤算着去年的收入邊説:“只要肯幹,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