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情牽兩岸之緣 薪傳中華之美——在臺陸配李媛的“確幸”
2019-05-30 10:19:3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5月30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在臺灣,大陸古裝劇深受觀眾喜愛,不少人讚嘆劇中人精美的傳統服飾。從大陸嫁到臺灣的李媛,是位珠寶設計師。她從《甄嬛傳》裏的“點翠鳳凰”頭飾獲得靈感,萌發出將中華傳統之美與現代時尚設計相融的想法,希望藉此讓“點翠”古老工藝煥發新生。

李媛向記者展示自己設計的作品。新華社記者 李建華 攝

  對于“點翠”,現代人大多不甚了解,李媛卻是“相識已久”,兒時就見過父親收藏的不少“點翠”首飾。如今談起,她更如數家珍。

  “翠,即翠羽,翠鳥的羽毛。”李媛説,“點翠”是一項中國傳統首飾制作工藝,要將金銀或紙做成胎,再用翠羽貼上制成首飾,具有單一金屬無法呈現的光澤和色彩,在古代備受皇家青睞,至今流傳超過千年。唐代詩人李嶠有詩雲:“羅裙玉佩當軒出,點翠施紅競春日。”

  “點翠”真正進入李媛的事業,是因為另一個緣分—她的“兩岸緣”。

  李媛的家鄉在安徽黃山,她在上海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婚後一段時間,丈夫從大陸調回臺灣工作,夫妻面臨兩地分居。幸運的是,她任職的企業允許她往返兩岸。“企業在臺灣設有分公司,我兩周在臺北,兩周在大陸,這樣持續了兩三年。”

  2013年,一位在上海經營珠寶店的臺灣朋友找李媛尋求合作,她負責品牌行銷,由此踏入珠寶行業。後來,李媛在臺北自創品牌“享媛”。她深知,獨立運營品牌,專業度最重要。她開始係統學習鑽石和彩色寶石鑒定、分級和設計,取得了珠寶鑒定證書。

  為了在設計中更好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並將東西方元素結合起來,李媛還前往香港珠寶學院進修。對中華傳統之美的情懷,為她後來的“活化點翠”埋下了伏筆。

李媛的“老件新創”點翠作品。新華社記者 李建華 攝

  “點翠”之美在于顏色,翠鳥羽毛光澤度高,色澤感強,根據部位和工藝不同,可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漸變色彩。“點翠”工藝極為繁雜,制作時要先將金、銀片制成胎,再掐絲焊接出圖案輪廓,之後把翠羽裁切整齊,一一貼在胎上,最後用瑪瑙刀“刮青”,使其顏色鮮亮,圖案上還常會鑲嵌珍珠、翡翠等。

  “古人匠心獨運。”李媛感嘆,古時完全靠手工打磨,但胎的流線、彎度和造型都非常精致,粘貼羽毛的膠水也能上百年不會脫落變黃。

  這些年,李媛致力讓這些老物件“復活”。一件破舊的發簪,經過修復並重新設計,搖身一變成為一枚時尚的胸針。她説,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夠把古人的智慧詮釋出來。

  創業艱難,李媛坦言,珠寶行業風險大,成本高。不過,得益于兩岸眾多朋友的幫助,她順利化解了諸多波折,事業逐步扎穩腳跟。

  “臺灣社會傳承著中華文化,兩岸在根源上是一樣的。”在臺灣,李媛處處能感受到兩岸的共同點,一點也不感到陌生,自己也很快融入了。

  常常“穿梭”海峽,也賦予李媛“兩岸視角”,為擴展事業拓寬了視野。她希望結合兩岸資源,把傳統變為時尚,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自己的價值。

  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實現創新性發展。李媛正利用三維顯微鏡、光子晶體顯微鏡等專業儀器,進行“點翠”的分級研究。她還計劃盡快出一本“點翠”專業書籍,讓更多人了解“點翠”,更好地共同傳承這一中華古老工藝。一份情緣,一份事業,讓她確實地感受著一份幸福。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晴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印尼:火山噴發
印尼:火山噴發
三亞受傷擱淺領航鯨死亡
三亞受傷擱淺領航鯨死亡
高原玫瑰芬芳四溢迎賓客
高原玫瑰芬芳四溢迎賓客
浙博年度大展開幕
浙博年度大展開幕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56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