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23日電(記者劉高陽)如果沒有互聯網,李海華可能就放棄種植了。
三年前,在外打工十八年的他決心回徐州老家承包土地搞種植,第一季收獲時,發現自己把積蓄賠了個精光。
四十歲的李海華第一個想到的是:上網找答案。
他和活躍在網上的“付老師種植團隊”等“三農”博主取得了聯繫,打什麼藥、施什麼肥、什麼時間除蟲、什麼時候除草……在他們的指導下,李海華開始專注于田間管理。
“這是個細水長流的過程。”李海華説。
兩季作物過後,産量和品質逐漸提升,他的收入上去了。現在,點開李海華的微信聊天界面,顯示的是十幾個同行群新消息的紅點,“青菜群”裏有人問斑潛蠅如何防治、“秋收群”裏有人出售西紅柿紙箱……
“像李海華這樣扭轉自己命運的農民,我們還認識很多。”博主“付老師種植團隊”的成員柴現恩説,“並且我們一直都保持著聯繫。”
柴現恩一度有八部手機,上萬個聯繫人。他們于2017年開始立足于河南中牟和寧陵的種植基地,做農業知識和種植技術普及,團隊粉絲量很快達到200萬,閱讀量超過2億。
“玉米高産施肥技巧,省錢又增産”“10畝地節省600元,10塊錢自制增産套餐”……圍繞著如何提高農作物産量和品質,他們發布了5000多條內容。
“黃瓜高産種植新方法,絕招是用‘糖’”,這是柴現恩他們團隊生産出的第一篇“爆款”。“當天閱讀量就有60多萬,眼瞅著每刷新一次,都增長幾萬的閱讀量。”柴現恩説。
數據顯示,在某些農村普及率較高的互聯網産品中,提供三農資訊的相關賬號2018年總閱讀量是2017年的2倍、2016年的4倍。
去年以來,“華農兄弟”“鄉野丫頭”“付老師種植團隊”“農技小背簍”等一批“三農”博主迅速走紅。他們中,有的在記錄田園生活,有的在通過直播“帶貨”,而有的在介紹扎實的農業技術知識。
他們是農村“網紅”,卻又不僅僅是“網紅”。
他們的身後,是正在被互聯網改變著的中國農民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民開始意識到,互聯網連接著更廣闊的世界,精細的管理和市場資訊是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更重要的生産力。
“我發布的圖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如果你的作物出了問題,那一定不是單個的問題,而是整個田間管理都需要改進。”博主“農技小背簍”的作者王銀超説,“農民們的觀念在發生著變化,這種文章寫得越細,閱讀量就越高。”因為堅持為受眾提供優質內容,王銀超多次獲得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三農”資訊獎。
差異化種植、精細化管理,通過互聯網做行銷、找市場,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農民經營種植的主要方式。
“以前我們總説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鄭州蔬菜所專家應芳卿説,“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意識到資訊的價值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