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2019-05-07 14:29:3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文互動)(1)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瑤家風情手工坊”內,余小娟展示她鉤織的小人偶及其鉤織針法(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新華社長沙5月7日電  題: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立夏時節,位于湖南省南端的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細雨清寒。40歲的余小娟和幾位瑤家姑娘坐在一間鉤織坊內,五彩的毛線在她們手中穿梭,室內光線柔和,展櫃上擺放著織就的娃娃成品,格外引人注目。

(圖文互動)(2)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瑤家風情手工坊”內,余小娟在鉤織物件(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這一套是我們瑤族的‘幸福一家人’,瑤阿爸、瑤阿媽和瑤寶寶,阿爸阿媽手上拿著的是我們瑤族的傳統長鼓。在我們瑤族地區,逢年過節都會打長鼓、跳長鼓舞。”余小娟向來訪的遊客介紹她們手鉤的瑤族娃娃。

  位于湘粵桂三地交界的江華縣,多山地、丘陵,瑤族人口眾多,也是集“老、少、邊、窮、庫”于一體的貧困縣。近年來,江華縣優化投資環境、提升政府服務,陸續引進三四百家小微企業進鎮入村,同時培育本土小微手工作坊,吸納帶動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圖文互動)(3)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瑤家風情手工坊”內,余小娟(左)在跟學習鉤織的婦女交流(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作為一名瑤族姑娘,余小娟對瑤族文化鐘愛有加。“瑤族服飾和裝扮都獨具韻味,我們將瑤族文化鉤織成娃娃,從帽子、衣服、鞋子,以及圖案、顏色等,每一個細節無不體現出瑤族特色。”余小娟告訴記者,瑤族娃娃很受外地遊客喜歡,也讓大家了解和認識了這一民族文化。

  余小娟肯鑽研、勤動手。她從小在外婆、母親影響下,自學織毛衣,初中畢業後在沿海地區務工多年,平時斷斷續續做些鉤織,以衣服為主。十余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開始嘗試用毛線鉤織小物件,小籃子、小人偶等等,並把圖片傳到網上。

(圖文互動)(4)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瑤家風情手工坊”內,余小娟展示她鉤織的小人偶(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余小娟的作品很快吸引到了別人的注意,陸續有買家找到她。嘗到甜頭的余小娟開始認真琢磨和研究鉤織,她通過網絡學習不同的鉤織方法,廣交“織友”,追求創新,自己動手設計圖案,將瑤族特色文化融入作品中。

  2017年,余小娟回鄉創業,免費教當地婦女學習鉤織,增加收入,實現脫貧。如今,已有20余名瑤族姑娘加入了余小娟的創業隊伍,當地政府幫助她們成立了“瑤家風情手工坊”,並提供場地,打造成當地旅遊亮點。

(圖文互動)(5)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瑤家風情手工坊”內,余小娟在鉤織物件(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我從4年前開始跟著余小娟學鉤織,她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有詳細的針法和圖解,我們學起來上手很快。”36歲的盤玉春告訴記者,做鉤織時間靈活,掙錢的同時還能兼顧到家庭。

(圖文互動)(6)瑤家婦女余小娟“鉤織”美好生活

  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新鎮瑤都水街“瑤家風情手工坊”內,余小娟(右)和幾位瑤家婦女一起做鉤織(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 攝

  “我所理解的奮鬥就是勤奮,多動腦,多動手,追求創新,當顧客看到我們的作品表達驚嘆時,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現在我們要一步步把鉤織做好,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我們,把瑤族特色文化傳播出去。”余小娟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民俗迎立夏
多彩民俗迎立夏
澳“伊拉瓦拉之翼”航展落幕
澳“伊拉瓦拉之翼”航展落幕
北大博士:我在雄安當村官
北大博士:我在雄安當村官
樂享“五一”假期
樂享“五一”假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6112446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