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這位“超級焊工”為何拒絕獵頭的高薪邀請?
2019-05-02 12:29:1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合肥5月2日電(記者朱青 馬姝瑞)當親戚朋友們為中國舉世矚目的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實現1億攝氏度運作的新聞驚嘆時,他們沒想到沈旭,那個家裏不太説話的小夥子,和“人造太陽”會有什麼關聯。

  在他們的印象裏,沈旭始終都是個“勉強有書讀,還好有工作幹”的普通焊工。然而,正是沈旭和成百上千位如同他一樣的中國“超級焊工”們,用超越想像的高超工藝和精湛技術,將包括“人造太陽”在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們的理論設想一一付諸現實。

  休閒西裝、牛仔褲、細邊眼鏡,33歲的沈旭看起來文質彬彬,完全不像一個焊工。事實上,他和同事們也確實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焊接工人,他們不但是焊接專業碩士,還是受到認證的“國際焊接工程師”。

  沈旭所在的中國科學院電漿體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正是我國“人造太陽”自主設計研制的地方。簡稱為EAST的“人造太陽”又名“東方超環”,是國際磁約束核聚變最前沿的實驗裝置,也是世界上首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在面臨能源危機的當下,人類未來的命運聚焦在尋找更加持久的清潔能源上。“人造太陽”的科學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2006年9月,中國自主設計建成了EAST,十余年間,經歷了多輪改造升級。2009年進入研制中心工作的沈旭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大量參與了EAST裝置的研制工作。他也伴隨著“人造太陽”的不斷突破,完成了一個普通焊工到工程師的成長和蛻變。

  “EAST裏面的部件基本上都是我們制作或者參與研發的,並且做了很多維修和意外維護工作,保障EAST的正常運作。”沈旭説。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在談起EAST時曾驕傲地説:“現在這個裝置裏幾乎每一個部件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在無數科學家和像沈旭一樣的工程師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下,中國在開發核聚變能的道路上,才最終得以成為領跑者。

  2016年4月,中科院電漿體物理研究所將自主制造的關鍵部件離子回旋天線交付法國原子能委員會用于建設托卡馬克裝置WEST。這是中國首次向國際輸出達到核標準級(國際業界最高標準)的核聚變關鍵部件。

  在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前來交接的法國原子能委員會代表加布裏埃爾·菲奧尼在交付儀式上滿懷情感地説:“離子回旋天線的制造,需要長度很大、難度極高的無縫焊接技術來實現,中國的焊接工人們手工完成了這一無法想像的工作,因此,科學的榮耀不僅僅屬于偉大的科學家們,也同樣屬于那些偉大的中國焊工們。”

  雖然沒有參與這一項目,但沈旭對這一對焊工工作的評價表示:“榮耀沒想過,我就是喜歡挑戰,挑戰每個獨一無二的難關,喜歡那種在路上的情懷。”

  沈旭所説的“情懷”,大約是他身後墻壁上挂著的一個又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證書,也是他拒絕的一個又一個獵頭髮來的高薪邀請,是他説“能與科學的進步聯繫在一起,能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力量”時的羞澀與堅定。

  “在這裏,每一個項目都是為科學裝置制造的獨一無二的設計,把科學家的設想變成現實,挑戰是無窮無盡、超越想像的,但是當你真的把不可能的東西做出來了,成就感也是無可比擬的。”沈旭説。

  沈旭把焊接這個工作稱為“工業裁縫”,在他眼中,這門可以將各種材料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接合的技術,做到極致可以成為“藝術”。

  沈旭最難忘的是作為焊接負責人承擔國家重大科學裝置、中科院高能所散裂中子源-反射體插件鋁容器焊接任務。

  “鋁合金筒體厚度達到40毫米,直徑為1米,焊縫總長度為20米!”沈旭説,“除此之外,鋁容器內部裝有三四噸金屬部件,導熱極快。”

  整個工作持續了近3個月,由兩名焊工交替手工完成。“即使戴著石棉手套,也無法隔絕數百度的高溫,一個人只能焊幾分鐘就得換人,手燙得受不了。”沈旭説。

  沈旭依然在追求更多的挑戰與進步。他剛剛提交了攻讀博士學位的申請,“想在焊接領域更深入地做一些事情。”他笑著説。此外,他還在參與籌備特種焊接技術安徽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

  “我想把以往焊接方面的經驗歸納總結出來,為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建設貢獻綿薄之力。”年輕的沈旭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貴州荔波:秀美風光迎客來
貴州荔波:秀美風光迎客來
夜深了,他們還沒睡
夜深了,他們還沒睡
赤水瀑布美
赤水瀑布美
勞動者之美
勞動者之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30112444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