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見證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茁壯成長”
2019-04-16 15:22: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題:從試管嬰兒到當媽媽 見證我國輔助生殖技術“茁壯成長”

  新華社記者林苗苗、倪元錦

  鄭萌珠當媽媽了。我國大陸曾經的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4月15日在自己當年出生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産下男嬰。31年前,她因試管嬰兒技術獲得生命。大學畢業後,她來到北醫三院工作,感恩回報醫院,又在這裏迎接了新生命的到來。

  31年來,從我國大陸的首例試管嬰兒到成為一名母親,鄭萌珠見證了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在科研和臨床應用等方面從“萌發”到“茁壯成長”的過程。

  萌發:我國大陸輔助生殖技術艱難起步

  體重3850克、身長52釐米、清脆的啼哭聲——4月15日8時34分,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産科手術室,一個健康的男嬰誕生了。31年前,他的母親、我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鄭萌珠也出生在這所醫院。當年鄭萌珠的出生,不僅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也標誌著我國生殖醫學技術的發展翻開了新篇章。

  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于1978年在英國出生。上世紀80年代,原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現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張麗珠教授根據從海外所能獲取的有限經驗結合中國國情,開展試管嬰兒技術。1986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原衛生部將“試管嬰兒”研究列入“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張麗珠教授是課題組負責人。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劉平,1988年時還是張麗珠團隊中的一名年輕醫生。“張麗珠教授帶著我們從非常艱苦的條件中起步,胚胎培養用的實驗設備等也相當簡陋,我曾多次抱著裝有卵泡液的保溫桶,一路小跑著從醫院送到醫學院的實驗室。”劉平説。

  在鄭萌珠的母親懷孕前,張麗珠教授已經帶領團隊對一些患者開展了十余次的胚胎移植,但均在不同階段失敗。他們不斷研究改善胚胎培養和移植手術的條件,終于收獲了成功。1988年3月10日,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出生了。

  成長:從“生得出”到“生得好”

  經過30余年的快速發展,從1978年“世界首例”到十年後“中國大陸首例”的“跟跑”,如今我國生殖醫學在一些領域正實現“領跑”。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經MALBAC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標誌著我國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水準。

  據了解,該嬰兒的父親是單基因顯性遺傳病患者,後代有二分之一的概率患同種疾病。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團隊、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團隊及湯富酬教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基因測序技術挑選了不含相關致病基因的胚胎,最終讓夫婦兩人的孩子免于該遺傳病的困擾。

  “不僅僅是針對不孕症,鄭萌珠出生後的30多年,中國的輔助生殖技術及其衍生技術正轉向攻克單基因遺傳病以阻斷出生缺陷,實現優生優育的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説,目前已知單基因遺傳病超過7000種,而有幾百種遺傳病現在可在胚胎植入前進行遺傳學篩查及明確診斷,幫助更多家庭實現優生優育。

  生育力的保護和保存也是輔助生殖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放療、化療有些會影響到卵巢、睪丸的功能。”喬傑説,在進行腫瘤治療之前,可對卵母細胞、卵巢組織、精液、胚胎等進行冷凍,都有機會讓患者在腫瘤治愈後生育健康的孩子。

  理性:年齡問題仍不容忽視

  鄭萌珠大學畢業後,選擇來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工作,目前負責病案管理。“工作中能遇到很多要做試管嬰兒的夫婦,由于不一定能成功,一些患者很焦慮,我有時會陪他們聊一聊,幫他們放松一下心情。”鄭萌珠説,“當年那麼多人傾力幫助我的父母,如今我能幫助到更多類似的家庭,感覺很幸福。”

  劉平説,輔助生殖技術起初主要是面向無子女、有原發性不孕的家庭。隨著二孩政策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希望借助這項技術追生二孩。因此,醫生經常會面臨相對復雜的治療狀況,比如生育年齡延後並疊加多種可能影響生殖功能的疾病。

  北京協和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鬱琦認為,“年齡問題仍不容忽視。”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與年齡有關,女性35歲以後開展試管嬰兒成功率就會顯著下降,40歲後下降得更加明顯,因為通常年齡越大,卵巢功能會相對減退。因此,技術也不是萬能的,要理性看待。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特色農業 別樣春管
特色農業 別樣春管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功勳園對外開放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功勳園對外開放
春滿肇興侗寨
春滿肇興侗寨
大山深處 鬱金香開
大山深處 鬱金香開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37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