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從革命老區到雄安新區 白洋淀迎來新生
新華社石家莊4月15日電 題:從革命老區到雄安新區 白洋淀迎來新生
新華社記者高博
白洋淀,曾是英雄雁翎隊伏擊日寇的主戰場,鐫刻着鮮明的紅色印記。歷史與未來在這裡交匯。如今,這裡是雄安新區生態建設重要戰場,書寫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傳奇。
紅色精神依然閃閃發光
四月的白洋淀,春風拂面,新葦吐綠。
今年68歲的王木頭每天一大早就來到村口的碼頭,搖着小船走水路到白洋淀抗戰紀念館上班。作為講解員的他,白洋淀畔的紅色故事講了一輩子。
王木頭(左一)在白洋淀抗戰紀念館內講述雁翎隊抗日故事(4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杆專打鬼子兵……”王木頭説,這首記錄抗日戰爭期間雁翎隊神勇表現的民謠,至今仍在白洋淀一帶傳唱。
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143個淀泊星羅棋佈,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是天然的遊擊戰場。王木頭説,不甘心做亡國奴的淀區人,拿起獵槍、漁叉、大抬杆土炮,組成了雁翎隊。
打鬼子、端炮樓、除漢奸……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安新縣城,雁翎隊由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120多人,與敵軍交戰70余次,擊斃俘獲日偽軍近千人。
雁翎隊打鬼子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多年來,聽我講解的游客超過了200萬人次。”王木頭説,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雁翎隊,我會一直講下去,直到講不動為止。
70多年後,“雁翎隊”精神,依然閃閃發光。
游客在雄安新區安新縣白洋淀景區乘船游覽(4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雄安新區的設立,讓白洋淀旅游熱愈發升溫。2018年,白洋淀景區接待游客量達到270.9萬人次。
不僅紅色文化在傳承,還有活躍躍的創造。王木頭説,大家現在都為新區建設而奮鬥。
讓“華北明珠”重綻風采
年初,一個令人喜悅的消息傳來:2018年白洋淀淀區主要污染物濃度實現“雙下降”,總磷、氨氮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5.16%、45.45%。
47歲的安新縣趙莊子村村民趙輝説,白洋淀能變乾淨,他的漁網被清除值了。
4月10日無人機拍攝的雄安新區安新縣趙莊子村。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白洋淀對於維護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華北之腎”。但上世紀60年代起,受氣候乾旱、上游斷流等因素影響,白洋淀幹淀現象頻發。粗放式發展更使白洋淀陷入了污染的惡性循環。
藍綠是雄安的底色。根據規劃,雄安未來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雄安新區開好局、起好步,重要基礎是保護白洋淀生態功能和強化環境治理。
新區設立後,在白洋淀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606個有水納污坑塘全部完成治理;強化133家涉水企業監管,嚴格整改提高標準,不達標的全部停産整改。
2018年,新區清理白洋淀圍堤圍埝及溝壕水産養殖741處,養殖面積9.1萬畝;排查、整治河道、淀區兩公里範圍內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395個。
這一年,養了8年水産的趙輝,帶頭將漁網清理掉。“開始清除漁網時,心裏不好受,畢竟靠着它養家糊口,多的時候一年能賺幾十萬。”
污水處理設施建起來了,每家每戶的污水全部收集,如今的趙莊子村,白墻灰瓦、小橋流水,是白洋淀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新區設立後,我們村變美了,設施改善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來白洋淀游玩。”趙輝説,今年計劃開個淀上荷園度假村,轉型搞旅游。
守住文化根脈留住記憶鄉愁
白洋淀文化資源豐富,作家孫犁筆下的荷花淀,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無不令人神往。在這裡,有圈頭烈士祠、趙北口戲樓等歷史文物古跡,也有安新蘆葦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遊船在白洋淀旅游碼頭內行駛(4月10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一個新城市要立得住,關鍵要傳承好自己的文脈。”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雄安新區在大規模規劃建設之前,就主動對歷史文物、歷史風貌、文化遺存進行保護,啟動了“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
雄安新區活躍着一大批民間藝術團體和個人,雄縣古樂、安新圈頭音樂會、容城沙河營百年劇團……他們以農民為生力軍,世代相傳,為當地民眾文化生活、藝術修養的養成作出了貢獻。
新區成立工作專班,深入村莊一線調查走訪,並將非物質類鄉愁遺産的類型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等十幾個類別,目的是引導群眾樹立文化自信,為新區規劃建設注入文化力量。
雄安新區規劃研究中心規劃組組長夏雨介紹説,新區規劃建設局對“鄉愁點”開展校核、補充、錄入地理信息系統,一批承載着雄安新區人民記憶,凝聚着新區傳統文化基因的鄉愁遺存被登記造冊、建檔存根,形成了總數為2367項“鄉愁點”的數字坐標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