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歷史不容忘記——日本“軍票”背後的一段索賠歷史
2019-04-14 18:39:5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和仁廉夫捐贈的部分“軍票”(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新華社香港4月14日電(記者 張雅詩 林寧)香港中文大學日前收到一批捐贈——二戰時日本在香港發行的“軍票”及對日索賠材料。捐贈者、日本獨立記者兼歷史學家和仁廉夫希望這有助年輕一代了解相關歷史。

  二戰結束,日軍發行、作為戰時流通貨幣的“軍票”作廢,令不少港人的畢生積蓄化為烏有。

  二戰期間,日軍在各個侵佔地發行“軍票”取代當地貨幣,借機大肆搜刮百姓財産,用以購買軍事物資。當時港人也被強制將港幣兌換成“軍票”,雖然每一張軍票上均印有可兌換為日元的字句,但港人在戰爭過後從未成功兌換。

  為爭取賠償,曾有17名港人組成代表,為大約3000名港人向日方索賠,並經歷了近十年的漫長訴訟。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獲贈的資料,就是有關這場“軍票”訴訟的文件和證物。

和仁廉夫在閱讀有關“軍票”的資料(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今年63歲的和仁廉夫,于上世紀90年代與義務律師和學者等組成香港“軍票”補償促進會,協助上述17名港人代表控告日本政府,要求日方賠償港人被迫兌換“軍票”而造成的損失。

  和仁廉夫説,當時日本越來越多學者研究不同國家的人,特別是中國人在戰爭中被日軍侵害的歷史,作為歷史教師的他認為需要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于是促成了協助受害港人向日方索賠的這場官司。

  索賠官司在1993年揭開序幕,長達八年的訴訟于2001年被日本最高法院駁回,法院判決港人“遭受戰爭損害,但不獲賠償”。

和仁廉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雖然這場官司敗訴,受害者得不到賠償,但它讓更多人了解二戰時期港人因兌換‘軍票’而遭受損失的事件。”和仁廉夫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説,盡管港人索賠失敗,但在歷史層面上他們卻取得勝利。

  “軍票”訴訟案被駁回後,和仁廉夫整理該案件的相關資料。一沓沓厚厚的“軍票”、十多盒口述歷史錄影帶,還有判案書、訴狀、案情摘要、媒體報道等,裝滿了整整7個箱子,記錄了老一輩港人未雪的冤屈。

和仁廉夫捐贈的資料(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據和仁廉夫介紹,官司結束5年之後,日本法院已沒有義務繼續保存這些資料,但它們對香港人,尤其是“軍票”受害者來説,就是珍貴的史料,因此他決定將它們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

  和仁廉夫日前出席了在港中大校園舉行的捐贈儀式。這一係列呈堂證物、文件等,將收藏于該校圖書館,為研究香港淪陷時期歷史和社會狀況,以及二戰法律訴訟的學者提供重要的一手資料。

和仁廉夫(右)展示捐贈的“軍票”(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港中大圖書館助理館長李麗芳表示,他們預計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將資料整理好,屆時除了讓校內研究人員參考,也會放到網上供所有人士參閱,並考慮在未來舉辦面向公眾的相關講座和展覽。

  “我希望這些資料可以讓香港人參考,能夠對這段歷史有更深的認識,特別是讓年輕一代對香港被日軍侵佔的三年零八個月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仁廉夫認為,港中大設有日本研究學係,有很多人才可以充分了解日語材料,而香港的年輕人説不定可以從中得到新的智慧。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特色農業 別樣春管
特色農業 別樣春管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功勳園對外開放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功勳園對外開放
春滿肇興侗寨
春滿肇興侗寨
大山深處 鬱金香開
大山深處 鬱金香開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3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