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0日電(記者孫麗萍)上海昆劇團年度大戲《浣紗記傳奇》9日晚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首演,連日來兩岸昆曲人在上海頻頻互動,熱點不斷,共同推動古老昆曲的創新“突圍”。
上海昆劇團的《浣紗記傳奇》是當下大陸昆曲界“守正創新”之作。該劇跳出昆曲才子佳人的套路,以劇問史,塑造了明代戲劇家魏良輔、梁辰魚、張野塘等昆曲先賢的鮮明形象,融愛情悲歡、歷史興亡和藝術情懷于一爐,令人耳目一新。
與此同時,著名作家白先勇帶著臺灣國光劇團、蘇州昆劇院兩班人馬,分別在上海大劇院和東方藝術中心與昆曲迷談戲論道,人氣爆棚。
據介紹,臺灣國光劇團新作《天上人間 李後主》《十八羅漢圖》、蘇州昆劇院近作《白羅衫》《義俠記》,今年四月初將悉數參演第十一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再掀昆曲新美學劇場浪潮。
四部劇作各有精彩。《義俠記》根據明代傳奇改編,講述武松復仇手刃潘金蓮的故事,但重新解讀潘金蓮的女性命運和性格悲劇。《十八羅漢圖》通過在舞臺上“偵破”一幅500年歷史古畫的“真偽”,剖析藝術創作真諦,妙趣橫生。
臺灣國光劇團《天上人間 李後主》不僅以古典詩詞入戲,更讓演員在一部劇中嘗試“京昆同奏”,無縫切換,難度頗高。該劇講述南唐後主李煜與大小周後的愛情,與觀眾分享“人生成敗何足論,唯有文學不朽”的思考。
“昆曲是中國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文化意義和價值與青銅器、汝窯不相伯仲。但是21世紀人們的道德觀、視覺審美等等,都已經不同。所以要在傳統的基礎上賦予昆曲新的意義,讓它洞悉人性,打動人心。”白先勇説。
早在2004年,兩岸昆曲界攜手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一時石破天驚,為昆曲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
十余年過去,白先勇覺得昆曲的創新仍然“在路上”,要繼續“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讓昆曲的古典美與現代劇場接軌。
兩岸昆曲創新之作受到上海觀眾喜愛。據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介紹,距《天上人間 李後主》《十八羅漢圖》亮相尚有一個半月,演出票已售出逾六成。“近年來,臺灣國光劇團、當代傳奇劇場、臺北新劇團頻繁造訪上海,已擁有為數不少的大陸‘粉絲’。兩岸京昆名家名角合作交流升級,互相學習借鑒創新視角漸成常態,由此帶動傳統戲曲的‘文藝復興’。如何讓古老昆曲走向未來,恰是兩岸文藝界的互通課題”。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