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小鎮葛根廟:村民忙種植 無人再“偷牧”
2019-03-08 20:09:2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8日電  題:小鎮葛根廟:村民忙種植 無人再“偷牧”

  新華社記者張麗娜

  “我今年又租了兩個棚,種了不少新品種,你趕緊看看這是啥。”王鎖柱發來一段小視頻,本是生長在南方的百香果,在他家的大棚裏試種成功了。自去年來到他家採訪,王鎖柱經常在微信上與記者互動,傳上來一些反映他家變化的圖片和視頻。

  這位50歲的牧民,住在內蒙古興安盟葛根廟鎮胡格吉勒嘎查,老伴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老兩口過去靠養羊維持生計。他們所生活的小鎮8000多人口裏蒙古族佔85%以上,擁有10萬畝天然草場,傳統的養殖方式導致草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那兩年牛羊肉價格高一點,老鄉們養得多,很多草場都被羊啃得不長草了。” 王鎖柱説,盡管有禁牧、休牧、輪牧的要求,但草料不夠,只好偷偷地去放牧,這邊沒草了就去那邊,白天管著就半夜跑出去。

  讓世世代代放牧為生的牧民,放下“鞭子”談何容易。葛根廟鎮書記李英坤説,政府部門苦口婆心地跟老鄉講政策,然而生態效益難以直接反映到經濟收入當中,牧民因牧場資源減少,經濟利益受損,為維持收入不變,違規放牧、偷牧成了“公開的秘密”,草場品質急劇下降,隨之而來的畜牧業産品、副産品品質下滑,牧民收益逐年降低,竟成了惡性迴圈。

  必須得有更好的辦法,讓老鄉們甘心放下鞭子。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小鎮因地制宜搞了套“功能表式扶貧”辦法,政府提供産業發展政策,供貧困戶“點菜”選擇。鼓勵牧民走舍飼養殖産業發展道路,鎮政府組織有條件的養殖大戶到外面學習先進技術,從改良、配料、接羔、育肥、出欄,每一步都走科學養殖之路,鎮黨委、政府還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將養殖戶的基礎母羊全部改良成適合舍飼養殖的二元母羊,接羔率、育肥速度都有了質的提升。

  同時,把大部分過去散養的牧戶吸引到設施農業中來。2016年,王鎖柱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責任人推薦他選擇溫室大棚。以前沒種過,能不能行?10來只羊,怎麼辦?在經過技術指導員培訓後,老王打消疑慮,把羊賣給了養殖大戶,決心轉型。從一棚到四棚,從單一種植到反季節多品種種植,老王起早貪黑不惜力,也收獲了果實。

  在王鎖柱傳來的視頻裏,記者看到他家的大棚裏一派生機盎然,黃瓜和西紅柿再有十來天就能上市,今年收入預計能達到5萬多元。老王在葛根廟鎮設施農業園區裏,只能算“小門小戶”,這裏共有標準化日光溫室大棚800棟,14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搞種植實現了穩定脫貧,有些大戶實現了跨地區經行銷售。

  “如今,哪裏還有牧民‘偷牧’了,都忙著搞大養殖、大種植呢!”王鎖柱説,他現在的心思都在怎麼把大棚經營好,他之所以不愁種植的水果和蔬菜銷路,主要在于當地政府大力發展以休閒觀光為主的鄉村旅遊業,小鎮開拓了垂釣、種養體驗、農家樂、採摘等副業,已成為興安盟地區及周邊白城地區最大的周末旅遊目的地。

  2018年,全鎮遊客接待量達到20余萬人次,僅綠色果蔬、農副産品銷售一項,全鎮就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間接帶動農戶從事旅遊相關産業140余戶,戶均增收1萬余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西藏羅布林卡已普查鑒定國家一級文物古籍57函
西藏羅布林卡已普查鑒定國家一級文物古籍57函
青島發放“孕媽媽專屬公交卡”
青島發放“孕媽媽專屬公交卡”
“二月二,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
沉浸在梵谷的畫境中
沉浸在梵谷的畫境中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992111242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