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活出職業農民的新樣子!”——“80後”張淩雲創業記
2019-03-08 09:54:1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3月8日電 題:“活出職業農民的新樣子!”——“80後”張淩雲創業記

  新華社記者 張伯達、雷肖霄

  利落的短發,幹凈的粧容,高跟的短靴。無論如何你也不會將她同一位經管著4000多頭豬的“豬倌”聯繫到一起。

  2011年,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陳村鎮槐北村的張淩雲,24歲大學畢業後決定回鄉養豬。

  “大學白念了?父母白供了?”“女娃娃可咋尋對象呀!”……村民們議論紛紛,張淩雲的父親因此一個月沒有同她説話。

  大學生變“豬倌”,張淩雲一開始也深感自卑:“整整兩年都不敢跟大學同學聯繫。”

  談起當初回鄉養豬的緣由和幾年創業的經歷,張淩雲至今依舊眼泛淚光。

  2008年夏天,槐北村從外地買來的800頭小豬發現疫情,全部被捕殺。這對以養豬為生的張淩雲一家來説,如同滅頂之災。

  生活驟然拮據,姐弟三人的學費都需要借。

  大二開學那天,父親送張淩雲去車站。大巴啟動,透過車窗,看見父親愈發佝僂的身影在車輪卷起的黃土裏漸漸模糊,她紅了眼眶。

  畢業後的張淩雲,決心回家替父母分擔壓力。

  “這女子倔得很,幹啥事一定要幹出個名堂!”槐北村的副支書呂銀喜評價道。

  自2013年起,張淩雲相繼建起了年出欄一萬頭的生豬養殖場,年産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280畝的設施蔬菜基地和700立方的沼氣池,形成了“以廢産氣、以氣補能,以廢産飼、以飼供養,以廢産肥、以肥促種”的生態迴圈。

  如今,養殖場裏自動餵養線取代了人工餵養,1個人便可以管理1000頭豬的飼養;數據採集係統深埋地下,定期將土壤的水分、養分、有機質含量等情況傳輸到“中樞”係統,通過“中樞”係統下達指令,對蔬菜進行科學滴灌;園區還設立了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個科研院所合作的實驗基地……

  2017年,張淩雲的養豬場被有關部門評為標準化養殖示范場。目前,公司年銷售額達4000余萬元,解決固定就業62人,帶動貧困戶88戶,沼氣池産生的沼氣惠及327戶農戶,每年幫助村民節約電費共12萬元……

  新時代給予了張淩雲發展的機遇,她自己也不斷地尋求學習的機會。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張淩雲參加了縣農廣校的職業農民培訓班,並多次赴省外參觀學習。

  2017年11月,張淩雲更是走出國門,遠赴美國交流學習農業生産和發展經驗。

  各種培訓和外出學習不僅讓張淩雲開了眼界,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技能,也增強了她對新時代職業農民身份的認同感。

  “農民是一種職業,與教師、醫生沒有區別。上班穿上工作服,在田間地頭工作;下班換上漂亮的衣服,逛街、旅遊樣樣不缺,生産生活兩分開。”張淩雲眼中的農民與父輩眼中的農民已大不相同,“我們更愛學習,更容易接納新事物!”

  “以前覺得養豬是個臟活、粗活,讓大學生幹,太浪費人才了。現在一看,還是有文化有見識的年輕人能幹出一番事業!”呂銀喜稱讚道。

  2018年1月,一襲淺藍色西裝的張淩雲站在了“全國十佳農民”的頒獎舞臺上。

  當初強烈反對張淩雲回鄉養豬的村民閆亞妮自嘲道:“我現在都成了反面教材咧。”一句話逗得大家都樂了,村民們紛紛對張淩雲豎起了大拇指。

  這幾日,閒不住的張淩雲風風火火地張羅起了新一年的職業農民培訓班;另一邊,她的蔬菜大棚裏即將種下今年第一茬西瓜;不遠處她又新流轉了200畝土地,準備全部種上蘋果……

  如今,張淩雲常常自豪地介紹自己:“我是個農民,就是個養豬的,就是要活出職業農民的新樣子!”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沉浸在梵谷的畫境中
沉浸在梵谷的畫境中
上海:春梅早櫻挂枝頭
上海:春梅早櫻挂枝頭
七旬退休教師的“梅”緣
七旬退休教師的“梅”緣
上海舉辦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大展
上海舉辦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大展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420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