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成都6月28日電(記者童芳)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7日公布,在成都邛崍市泉水鎮樊噲村發現四處古墓群,出土西漢定敷侯私印等珍貴文物。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為配合當地産業園項目建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對施工范圍內的4處漢代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古墓葬近30座、窯址4座。
據現場考古發掘領隊龔揚民介紹,墓葬主要包括漢代土坑墓和漢代磚室墓,另含少量唐宋磚室墓,墓葬曾遭盜擾,人骨已嚴重腐朽。4座窯址中有3座結構完整,窯室、煙道、火膛、工作面等俱全,是認識和研究漢代制陶業的寶貴材料。
此次發掘的墓地共出土文物200余件(套),包括陶器、鐵器、銅器和銀器。陶器有耳杯、罐、甕等,鐵器有刀、鋤、飾片等,銅器有車馬構件、帶鉤及貨布和五銖,銀器可辨者為印章。
龔揚民説,出土文物中最重要就是這副銀質印章套印(又稱子母印),母印為麒麟鈕,高約3厘米,麒麟立姿,昂首張嘴,胡須垂胸,肩生雙翼。印面略呈方形,邊長約2厘米,周邊帶框欄,內陰刻繆篆“劉越”二字。子印拱形鈕略殘,高約1.5厘米,印面略呈方形,邊長約1厘米,陰刻繆篆“子仲”二字。初步判斷印主人劉越字子仲,西漢定敷侯,漢高祖劉邦重孫。
“定敷侯私印出土于邛崍,可能因為劉越為該支第一代侯,其私印代代相傳,王莽篡位後該支避禍遷徙到邛崍,該印于東漢中晚期隨葬于其後代墓葬中。”龔揚民説。
此外,該墓地還出土了完整的畫像磚15塊,題材包括車馬出行、宴飲、收獲、鹽井、樓閣等,反映了漢代社會生産生活各方面,是研究漢代社會日常生活和生産技術的寶貴材料。
龔揚民認為,邛崍市泉水鎮樊噲村漢墓群的科學發掘,對漢代墓葬序列的建立和完善,喪葬習俗、文化融合與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