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河南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階段性完成
2018-06-28 16:25:0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鄭州6月28日電 題:河南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階段性完成

  新華社記者桂娟

  一把剪刀、一個鑷子、一支毛筆、一碗糨糊、一盞臺燈……在河南省圖書館古籍部,3名古籍修復師日復一日重復手中工作。

  “不同時代的紙張強度不同,什麼樣的古籍需要什麼樣的紙來修復、要用多大手勁,至少需要10年經驗積累。”50多歲的修復師夏國軍説,“古籍修復是一門手藝活兒,不會完全被科技替代。”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于2007年啟動,河南是推進該計劃行動較快的省份之一。目前,河南古籍普查登記工作已階段性完成,81家古籍收藏單位共藏有古籍100多萬部,其中222部已被列為國家珍貴古籍,61部古籍正在申報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雖然很多古籍收藏單位已按國家標準修建了特藏書庫,購進樟木書櫃,制定管理保護制度,但古籍保護狀況仍不樂觀。河南省已登記的百萬古籍中,一半有待修復。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保存了600多種古籍善本,有的一種多達200多卷冊,這些珍貴古籍沉睡在書庫,一睡就是幾十年,無人問津。

  “河南古籍收藏機構涉及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檔案館及博物館,民間也有收藏。古籍整理和修復人才奇缺,全省圖書館界只有兩家單位建立了古籍修復室,僅有5名專業古籍修復師。”河南省圖書館古籍部主任謝昱介紹説。

  為打破古籍文獻“重藏輕用”的傳統管理模式,一些收藏單位探索古籍數字化,如河南省圖書館完成15種地方志古籍的數字化工作,河南大學圖書館實現了館藏重要古舊拓片的數字化。

  今年以來,河南省古籍保護中心積極籌建“古籍數字資源共用平臺”,構建以省圖書館為中心、覆蓋全省古籍收藏單位的古籍數字資源共用資源庫,力爭向公眾提供古籍高效利用渠道。

  “數字化是對古籍進行再生性長久保護,讓書庫裏的文物‘活’起來、走近大眾的有效途徑,但由于當前古典文獻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薄弱,需要加大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多部門協作交流才能完成。”謝昱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上海:老公房配上新電梯
上海:老公房配上新電梯
新疆薰衣草開鐮
新疆薰衣草開鐮
一座城的變與不變
一座城的變與不變
天空之眼瞰浦東
天空之眼瞰浦東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30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