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醉心水墨長河 情係兩岸文緣——專訪臺灣著名畫家江明賢
2018-06-13 16:00:1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臺北6月13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30年前,46歲的江明賢衝破重重阻力跨過海峽,帶著53件畫作走進北京中國美術館,成為1987年兩岸恢復交流往來後首位“登陸”舉辦個展的臺灣畫家。

  當時,他的作品中只有幾張“想像中的大陸河山”,但而後他常年奔走兩岸,足跡遍及大陸各地,不僅留下大量作品,還積極推動兩岸書畫創作交流,成為深結兩岸文緣的重要文化人。

  不久前,新華社記者和臺灣旺中媒體集團在臺北聯訪江明賢,聽他講述當年的“破冰之旅”、創作心得以及親歷30年兩岸書畫交流的動人故事。

  1988年4月,江明賢在臺北發布將赴大陸辦展的消息,立刻遭到島內一些人的質疑、攻擊甚至警告,有熱心朋友勸他三思而後行。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江明賢在行前記者會上表示,辦展就是把體現臺灣風土民情的畫介紹給大陸觀眾,以畫會友。

  “我是一名國畫家,更是一名中國人,能有機會到大陸交流,這是國畫家的榮幸。”他當時如是説。

  在大陸辦展期間,他拜會了大陸畫壇眾多名家。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時至今日,他仍記得造訪李可染先生寓所時的情形。

  據江明賢回憶,原定拜訪時間是30分鐘,但他和李可染倣佛是久別重逢的師生和好友,談了整整一上午。江明賢帶了畫集請李可染指正,李可染也拿出年輕時的臨摹和寫生作品為江明賢解説,上了一堂令江明賢畢生難忘的國畫課。

  與國畫大師劉海粟先生的重逢,也給江明賢的首次黃山行帶來獨特的驚喜。在黃山上,這對忘年之交合繪“黃岳雄姿”,成就了兩岸繪畫史上一段佳話。

  江明賢説,小時候曾聽長輩講起,祖輩三百多年前從福建閩西永定縣渡海來臺。在大陸期間,他專程回鄉祭祖。幾經尋訪,他找到了有土樓的江家村莊祖厝,還查到自唐代傳下來的族譜。

  結束這次行程回到臺灣後,等待他的卻是“禁止出境兩年”的處分。當時他任教的學校迫于壓力,也沒有續聘他。

  江明賢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形容那段時間。因為隱居家中,他有充分的時間精心整理大陸之行留下的寫生稿,全心投入創作。

  約半年後,對他的“出境限制”解除了。隨著兩岸關係緩和,越來越多臺灣畫家到大陸辦展交流、遊覽創作。

  至今,江明賢已往返大陸200余次。他直言喜歡氣勢磅薄的題材,大陸的大山大水給了他很多啟示。他認為,自己近年創作的高峰是2011年與大陸著名畫家宋雨桂合作完成的《新富春山居圖》。

  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備受推崇,後毀成兩段,又經世代輾轉,分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省博物館,2011年在臺北首次合璧展出,引起轟動。而在前一年11月,江明賢接到北京來電,邀請他與宋雨桂共同主筆創作一幅描繪當代富春江山水的新作。

  在歷時近一年的創作中,兩岸畫家多次到富春江採風。宋雨桂還曾飛赴臺北,與江明賢在畫室探討整體布局,最後潤色階段則安排在北京。2011年8月,高60釐米、長66米的《新富春山居圖》面世。江明賢説,兩岸畫家合作一幅畫意義非凡,彼此可以改動對方的畫,充分體現了包容和謙虛的中華文化精神。

  江明賢的畫風被評價為“融西潤中”。他效法徐悲鴻等前輩畫家的做法,把西方的美學、素描和透視等技法融入到中國畫裏。江明賢認為,不管怎麼創新,要以中國文化做底蘊,要有文化自信,對中國水墨畫有信心。

  江明賢説,21世紀中國的書畫藝術一定會更加彭勃發展、更加發光、更有文化自信,這種榮耀屬于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

  江明賢表示,兩岸同文同種,都是中國人。臺灣人從小受中華文化洗禮,從生活習慣、待人接物到清明祭祖,無不體現文化傳承。臺灣人應以擁有中華文化而自豪。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晴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彩粽”迎端午
“彩粽”迎端午
“大鼓”出山
“大鼓”出山
把脈“渤海糧倉”促增産
把脈“渤海糧倉”促增産
巧手剪出“世界杯”
巧手剪出“世界杯”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98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