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武漢黃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同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施工員江榮升(右)、吳智健在檢查管廊的鋼筋。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新華社武漢5月14日電 題:當一群“90後”與工地相遇——記奮戰在軍運會工地上的90後新農民工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廖君
太陽剛從地平面透出一絲光亮,江榮升早已起床趕往工地。每天早上6:30在工地上和施工班組碰面“開會”,就是他一天工作的開始。
26歲的江榮升是武漢黃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同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的項目施工員。合理安排好當天的施工內容、人員、進度等,並為工友們協調解決施工中的困難,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
平時除了吃飯和休息,江榮升基本都在圍着工地轉。“工地是個磨煉人的地方。”他坦言,剛開始進入這個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環境,讓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他有些不太適應。枯燥、單調而忙碌的工地生活,更讓他一度感到迷茫。但這幾年來在工地上“摸爬滾打”,讓江榮升逐漸適應,並對工地生活有了全新認識。
武漢黃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同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包括地面的道路改造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重要配套工程之一。
一改傳統建築工地大多為中老年工人的現象,記者注意到,這個項目現場有不少年輕的面孔。自去年7月開工以來,就有不少“90後”員工陸續入駐工地。他們當中,有的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有的是經歷過多個項目的“熟練工”,江榮升是其中之一。
一群“90後”與工地相遇,他們展現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可貴精神。黝黑的膚色、堅毅的眼神和滿腔的熱情才是他們身上共同的標籤。
5月14日,武漢黃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同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施工員蘭增林(右)、方維在測繪管廊主體。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為了搶工期,項目“下雨不停工”。由於施工所在地雨水豐沛,經常小雨突然就變成瓢潑大雨,澆得他們措手不及,場地太大來不及跑回駐地,他們還得冒雨組織排水,確保工程安全。這樣的經歷至今讓來自福建農村的蘭增林歷歷在目,“現在回想,那時候最苦,但是戰勝一個個困難,挺有成就感。”
“我覺得年輕人就應該多吃點苦。”今年是方維參加工作的第八年,而這已是他待過的第六個工地。“想家了,就電話、視頻,不後悔成為一名建築工。”
5月14日,武漢黃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同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施工員蘭增林(右)、方維對管廊附屬結構進行核對。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方維還有一個習慣,得空的時候就跑到老師傅身邊“幫忙”,偷偷學着老師傅的手藝。“每換一個工地,就會經歷差不多30%的不一樣的施工工藝,不斷會有新東西需要我們學習。”他笑着對記者説,這也成了他在工地上的樂趣之一。
從曾經把這當做一份謀生的工作,到投入滿腔熱情,挑起責任,轉變就在不經意間。每天看圖紙、泡在現場協調施工,看著工程一點一點慢慢成形,蘭增林心裏充滿自豪,也感到肩頭“責任更大了”。
5月14日,武漢黃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及同步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施工員江榮升(右一)、蘭增林(左二)、方維(左一)、吳智健在工程現場合影。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雖然我不是城裏人,但這座城市裏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工程有我的汗水和功勞,看著就覺得驕傲!”今年春節,22歲的吳智健並沒有踏上回鄉的列車,而是和同事們一起堅守在工地,加快推進工程進度。工地上的歷練,也讓他看起來比同齡人成熟、老練很多。
“強度大、工作環境差,有人瞧不上工地上的活,不願意幹。”但對這幾個“90後”來説,去工地已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其實相較於傳統建築工人靠蠻力,隨着技術革新和我們的加入,建築工地上已是另一番精彩。”
努力工作,盡快存足夠的錢;多陪伴父母,好好培養孩子;繼續考證,以後自己做工程……工地上的他們,話語平實,夢想也是那麼樸實。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