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 題:怎麼裝料?安全嗎?何時發電?——聚焦全球首臺AP1000核電機組帶核投運
新華社記者姜琳、安娜
26日,位于浙江臺州的三門核電站1號機組緊鑼密鼓地進行投運發電前最關鍵的一步——裝料。
就在25日晚間,國家核安全局向該機組頒發了首次裝料批準。這標誌著歷經九年,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AP1000獲得各方認可,全球首臺AP1000核電機組終于進入帶核運作階段。
核電站怎麼裝料?足夠安全嗎?何時能發電?記者帶你揭開這個核電“新成員”的“神秘面紗”。
坐“水下小車”、機器人安放,這樣的裝料很科幻
三門核電項目採用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的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AP1000,由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實施核島總承包。
“裝料是核電工程中有核和無核的分界點。”國家核電下屬國核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斌告訴記者,裝料前,整個核電站需完成各項建設和安全測試。首次裝料後,機組進入帶核調試階段,核反應爐開始發生反應。
下達裝料指令後,長達4.8米、暫時保存在貯存池中的核燃料組件在水下被抓入籃筐,然後乘坐輸運小車通過管道進入安全殼內,繼而由機器臂裝載到堆芯指定位置。
簡單説,核燃料“走”了一個小寫字母h的軌跡。看起來簡單的操作,背後有著強大的標準規范以及操作規程進行保障。每裝一根,大概需要半小時左右。而157根組件全部就位,將耗費近一周時間。
對于一座新核電站,裝料相當于給一輛新車加滿油。接下來,核電站還要進行首次臨界運作,即新車第一次上路。如果在普通公路上低速運作正常,那麼就可以上高速了,也就是首次並網發電。
長達6年評審 具備當前國際最高核安全水準
三門核電站是否足夠安全,是廣大公眾最為關注的問題。特別是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類似情況會不會在中國出現,成為不少人的擔憂。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鄭明光院長表示,日本福島核事故給全世界的核電建設敲響了警鐘,新建核電廠的核安全標準更加嚴格。
“三門採用的是當今全球公認的先進三代核電技術,相比于二代,安全目標提高了一個量級,也就是説發生堆芯熔化等大型事故、影響環境事故的概率要低一個量級。”鄭明光説。
核電建設“必須絕對保證安全”,這是我國對核電明確提出的頂層要求。
為此,國家核安全局對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進行了全過程的獨立監管,對最終安全分析報告實施了長達6年的核安全審評,並對核電現場進行全日制駐廠監督。
審評和核安全監督結果顯示,該機組建造品質受控,達到設計安全目標,具有完善的事故應對措施,實現了從設計上實質消除大規模放射性物質向環境釋放的可能性,具備首次裝料條件。
據記者了解,三門1號機組在2017年7月下旬就已經順利通過國家核安全局組織的首次裝料前核安全綜合檢查。
考慮到是AP1000全球首堆,出于對核安全“慎之又慎”的考慮,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等又開展了多輪補充檢查,結果均滿足要求,因此最終發放了裝料批準。
力爭3個月後發電 將向“核電強國”邁進一步
據王斌介紹,下一步三門1號機組將按照相關要求做好調試和試驗工作,力爭帶核試運作3個月左右實現並網發電。
“三門1號機組的首次裝料,將對我國核電事業産生深遠影響,展示了我國向核電強國邁進的形象。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開創三代核電技術發展的新局面,也為後續項目順利落地打下良好基礎。”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表示。
截至2017年末,我國在運核電機組37臺,裝機容量3581萬千瓦,位列世界第四。在建機組20臺中一半都採用三代核電技術。
“我國核電有‘後發優勢’。預計2020年再運核電廠能達到5800萬千瓦。”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其蓁認為。
在開展三門1號機組裝料、試驗經驗反饋的同時,國家核電還將充分做好三門2號、海陽1、2號機組裝料準備工作,進一步做好後續項目和CAP1400示范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優化,持續推動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進程。
“三代核電發展是新時代實現我國能源安全供應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就在建規模和發展前景而言,我國已成為全球三代核電發展的産業中心。”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張廷克説。
多位專家表示,未來10到15年,是我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推進的關鍵期,也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向國際市場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成熟性、經濟可接受性、自主化等方面繼續加快創新、攻關和引領步伐。”張廷克説。
-
我國第四代核電機組配備自主“神經中樞”
記者從中國廣核集團獲悉,旗下北京廣利核係統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供貨的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核級數字化儀控係統(簡稱核級DCS)設備14日順利出廠交付。2017-02-15 21:53:26
-
機構報告:我國商運核電機組已達35臺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共投運7臺核電機組。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已投入商業運作的核電機組共35臺,運作裝機容量佔全國電力裝機約2.04%。2017-02-13 20:25:4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