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供給側改革中的大國糧倉——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綜述
2018-01-30 21:05:3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北京1月30日電  題:供給側改革中的大國糧倉——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中央儲備糧積極入市收購,同時堅決進行糧食去庫存,全力推動現代化倉儲建設,大國糧倉管理不斷強化。

  去庫存:收儲制度改革有新突破

  2016/2017收購季,中儲糧在東北收購玉米2140萬噸,佔各類企業收購總量的18%,完成300萬噸玉米跨省移庫,在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中發揮了穩定器、壓艙石作用。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董事長呂軍30日在中央儲備糧工作會議上説,按始終在市、均衡收購要求,中儲糧結合儲備玉米輪換,積極入市收購,不追漲、不殺跌,把握節奏,有效發揮了對多元主體收購的引領帶動作用。

  在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執行情況下,中儲糧完成小麥、稻谷跨省移庫和跨縣集並190萬噸,為政策性收購騰出倉容。全年收購2017年度最低收購價小麥2377萬噸、早秈稻125萬噸、中晚稻2136萬噸,臨儲小麥81萬噸。“在庫存處于高位的形勢下,確保了最低收購價政策持續落實,維護了種糧農民利益。”呂軍説。

  2017年,中儲糧實施政策性糧油去庫存明顯提速。全年累計銷售政策性糧油8073萬噸,創2011年以來最高水準,扭轉了政策性收儲購大于銷的局面,去庫存工作取得新突破。

  抓倉儲:基礎管理上新臺階

  中儲糧實施“標準倉、規范庫”3年建設計劃,第一年度實現2萬多個倉房、1000多個庫區的創建任務,達標率超過60%,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水準進一步提升。

  呂軍説,全年新完成289個直屬分庫及91個庫區新建倉房的智能化建設,智能化糧庫三年全覆蓋目標如期實現,中儲糧智能化糧庫成為全球糧食倉儲行業最大的一張物聯網。

  在此過程中,綠色儲糧技術應用不斷擴大,全年新增內環流控溫、空調控溫、氮氣氣調、壓蓋密閉等綠色儲糧2500萬噸,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提升到98%,儲糧品質得到社會認可和青睞。

  呂軍説,根據秋季庫存檢查結果,中央儲備糧賬實相符率保持100%,品質達標率、宜存率穩定在95%以上,綜合損耗率進一步下降,政策性糧食管理總體規范、穩定。

  強管理:提質增效出新業績

  今年1月是中儲糧與中儲棉重組一周年。一年來,通過有序做好制度對接、工作對接、文化對接,確保了儲備安全、工作連續、隊伍穩定。

  2017年1月,中儲糧、中儲棉正式重組。重組過程中,統籌協調糧食和棉花去庫存工作,優化儲備資源配置,“1+1>2”效果開始顯現。中儲棉全年完成儲備棉輪出322萬噸,同比增加56萬噸。

  呂軍強調,2018年將在堅決服務棉花調控基礎上,積極應對庫存快速下降帶來的挑戰,大力提高棉花自儲比例,將戰略重心進一步向新疆市場轉移,積極爭取建立儲備棉市場輪換機制。

  數據顯示,中儲糧集團通過市場手段,有效引導了棉花生産向優勢産區轉移,新疆地區近三年棉花種植面積分別為3100萬畝和2905萬畝、3163萬畝,産量分別為367萬噸、405萬噸和461萬噸,佔到全國産量七成以上。冀魯豫及長江流域一些傳統棉花産區種植結構加快調整,改種更有效益的農産品,農業生産比較優勢得到發揮。

  通過改革,有效解決了棉農一家一戶“小生産”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對接難題,避免了“賣棉難”“棉賤傷農”現象。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紡織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棉花去庫存在上游推進了農業種植結構優化,對下遊紡織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增強實體經濟活力,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面藝絕活為農民增收
面藝絕活為農民增收
新春挂飾節前走俏
新春挂飾節前走俏
“黃土地”刷出“新顏值”:延安兩千萬畝“林海”誕生記
“黃土地”刷出“新顏值”:延安兩千萬畝“林海”誕生記
十年樹木、紅樹成林——“海上森林”回歸記
十年樹木、紅樹成林——“海上森林”回歸記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727112234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