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藥農藥”能否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8-01-22 22:22:3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1月22日電 題:“中藥農藥”能否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劉愷、王銘禹

  “中藥農藥”或將取代化學農藥,從源頭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中國科學家從傳統中藥材中覓得靈感,成功研發出純中藥制劑植物源生物農藥。如今,此類生物農藥正在農藥行業逐步推廣,力求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築起堅實的防火牆。

  1月19日,蘭州交通大學天然藥物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進行生物農藥試驗。新華社發(王銘禹 攝)

  農作物“喝中藥”能防病治病?

  隆冬的黃土高原,天寒地凍,一片蕭瑟,而在甘肅省永靖縣三垣鎮下垣村的日光溫室裏,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青澀的櫻桃小番茄、鮮艷的紅草莓、綠油油的蔬菜長勢喜人,讓溫室大棚裏春意盎然。

  看著眼前的一切,溫室大棚負責人張海軍的臉上樂開了花。“一年多來,大棚裏的這些‘金蛋蛋’沒有發生過一起病蟲害。”

  農作物一旦發生病蟲害,種植風險就隨之而來。化學農藥雖可以“治愈”疾病,但也會引發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以前,張海軍也為此頭疼不已,直到2016年遇到蘭州交通大學天然藥物開發研究所教授沈彤後,他的顧慮打消了:使用“中藥農藥”也可以為農作物“防病治病”。

  1月19日,蘭州交通大學天然藥物開發研究所教授沈彤(右)和他的學生一同進行生物農藥試驗。新華社發(王銘禹 攝)

  沈彤和他的團隊歷時多年研發了一種純中藥制劑的植物源生物農藥係列産品。不同于化學農藥,這些“中藥農藥”以傳統藥食兩用中藥材為原料,不僅有防病、殺蟲作用,還能為農作物“補充營養”。

  張海軍是“中藥農藥”的受益者。“拿櫻桃小番茄來説,一個生育周期只需要使用4次‘中藥農藥’,而且沒有農殘,産量還高。如果用化學農藥,一周就得打一次,農殘高,成本也高。”張海軍説。

  永靖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羅寶平介紹,目前,僅三垣鎮就有近1000畝的農作物“喝”上了“中藥農藥”。

  對研發者沈彤來説,推廣應用生物農藥,不僅僅是減少農藥殘留,還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對水土的污染。

  2014年,沈彤及其團隊研發的“中藥農藥”産品在國家農業部農藥檢定所通過新藥登記檢測。截至目前,“中藥農藥”係列産品已在甘肅、陜西、四川和新疆等省區100萬畝10多種農作物種植上進行了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

  “我們將沈彤團隊研發的生物農藥的部分産品在甘肅定西、平涼和隴南等地的馬鈴薯種植上進行過推廣和應用,發現該産品對馬鈴薯的‘癌症’——晚疫病的防治效果達到75%、産量增加16%以上。”甘肅省植保植檢站研究員張文解告訴記者,此前,馬鈴薯一旦發生晚疫病,幾乎無藥可治。

  1月19日,在甘肅省植物源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産車間,工人在包裝生物農藥。新華社發(王銘禹 攝)

  生物農藥可望迎來發展“春天”

  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綠色安全”成為人們對食品的普遍追求。為此,中國政府近年來嚴格管控化學農藥使用,努力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及環境污染問題。

  2015年,被稱為中國“史上最嚴”的新食品安全法實施,提出將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動替代産品的研發和運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一場食品安全“保衛戰”已悄然打響。從2015年開始,農業部組織開展“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快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同時,農業部要求加快生物農藥推廣應用。

  據農業部最新消息,中國已登記生物農藥有效成分102個、産品3500多個,分別佔農藥登記的16%和10%,每年仍以4%左右的速度遞增。據統計,中國生物農藥年産量達到近30萬噸(包括原藥和制劑),約佔農藥産量的8%。生物農藥防治覆蓋率近10%。

  1月19日,在甘肅省植物源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産車間,工人在生産生物農藥。新華社發(王銘禹 攝)

  甘肅省植物源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廣部部長李國利介紹,作為一類天然源農藥,生物農藥近年來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投入資金研究和開發生物農藥。中國目前累計有近100家研究機構從事生物農藥研發,生物農藥類別也很豐富。”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陳鐸之説,近幾年,中國在發展生物農藥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援,同時對化學農藥的生産、登記和使用管控越來越嚴格。

  目前,相關企業和部門每年在農業部登記申報的生物農藥佔絕大多數,化學農藥僅佔少部分。

  李國利坦言,隨著今後生物農藥科技研發水準的不斷提高及廣泛推廣應用,化學農藥的生存空間或將不斷被擠壓,而生物農藥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1月19日,甘肅省永靖縣三垣鎮下垣村村民噴灑生物農藥,照料日光溫室裏的農作物。新華社發(王銘禹 攝)

  吃得安心、放心不再僅依賴進口

  在甘肅省蘭州市幾家大型綜合超市裏,進口水果和蔬菜盡管價格較為昂貴,但依然十分暢銷。受訪的多位消費者表示,購買進口食品主要是為了吃得放心。“現在很多水果過量使用化學農藥,確實讓人擔心。”採訪中,一位“80後”消費者坦言。

  蘭州交通大學副校長劉振奎介紹,人們對過量使用化學農藥的恐懼反映的正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專家表示,盡管生物農藥的發展正逢其時,但因價格、接受程度等因素仍面臨推廣難題。

  1月19日,甘肅省永靖縣三垣鎮下垣村村民採摘成熟的草莓。新華社發(王銘禹 攝)

  沈彤認為,相較于化學農藥,生物農藥的治病殺蟲及營養能力已得到基層農技推廣專家及部分種植戶的認可,但生物農藥價格略高,對使用方式、時機和用量要求更高,在應用層面不容易得到普遍接受。中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農藥的推廣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看重它對農業生産帶來的巨大利益和長遠的潛在價值。

  陳鐸之對此表示認同,他説,生物農藥特別是植物源生物農藥,毒性小,對環境友好,符合“綠色植保”的理念,從保護土地資源、提高農産品品質等長遠利益來看,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事實上,一些使用過生物農藥的種植戶對此也讚同。“60畝的枸杞,用化學農藥,保守估計一年得打6至7次,有時殺不死蟲卵,還得多打幾次,得2萬多元,還不算人工成本。用生物農藥,一年只需打4次,花費不到2萬元,而且産量相對提高了10%。對比下來,使用生物農藥優勢更顯著。”甘肅省玉門市一家枸杞生産基地的負責人説。

  接受採訪的專家表示,生物農藥應用前景廣闊,如果能夠大面積推廣,可望從根源上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參與採寫記者:多蕾)

  生物農藥大有可為

  減量、嚴控、增效——我國農藥領域綠色轉型綜述

  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提前三年實現零增長目標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 我國將持續推進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29日表示,經過近3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已提前實現,這是一個重要轉折。明年將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
    2017-12-29 19:53:45
  • 我國利用天敵生物代替農藥防治病蟲害初見成效
    近年來我國正積極推動天敵生物防治害蟲工作,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量。通過螟黃赤眼蜂代替化學藥物防治甘蔗螟蟲,廣西在7年時間裏實現總經濟效益4.4億元以上,減少化學農藥用量30噸以上。
    2017-10-13 16:16:50
  • 農業部成立農藥管理局 農藥管理體制作出新調整
    記者從農業部獲悉,近期,經中央編辦批準,農業部在種植業管理司加挂“農藥管理局”牌子,加強統籌協調,全力抓好農藥管理各項工作。農業部農藥管理局將主要承擔農藥産業規劃、行業指導、行政許可、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等工作。
    2017-10-10 16:03:48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美國各地舉行婦女大遊行
美國各地舉行婦女大遊行
朝韓兩國攜手運動場
朝韓兩國攜手運動場
湖北:讓傳統文化浸潤童心 讓文化自信薪火相傳
湖北:讓傳統文化浸潤童心 讓文化自信薪火相傳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6009112229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