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甲骨再次“驚”天下
2017-11-26 20:10:2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鄭州11月26日電 題:甲骨再次“驚”天下

  新華社記者劉雅鳴、史林靜

(圖文互動)(1)甲骨再次“驚”天下

  市民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博物館中參觀刻有甲骨文的卜甲(11月25日攝)。

  一片甲骨驚天下。100多年前的世紀之交,清代學者王懿榮在一種被稱為“龍骨”的中草藥上,發現了細小的刻畫。這些神秘的符號經專家考證,被認定就是上古時期的文字——甲骨文,由此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1000年。

  100多年後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再次“驚”了天下。

  10多萬片殷墟甲骨正得到精細化整理

  開展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編著集大成性文獻《甲骨文合集三編》,構建數字化甲骨文字庫……近年來,隨著一個個項目相繼開展,10多萬片殷墟甲骨已經或正在得到精細化整理,殷墟甲骨文進入全面整理和研究新時期。

  “現在對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盤的、精細的、與時俱進的,把保護放在了第一位,每一個小片都不會漏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學會會長宋鎮豪對新華社記者説。

  目前,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現狀已基本摸清,約有16萬片甲骨文,共有單字4300多個,已釋讀字有1600多個。

  寫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晚商王室貴族佔卜和記事文字實錄,是中國獨特的歷史記憶文化遺産。發現100多年來,甲骨實物流散世界各地,研究者難以見到甲骨實物。新中國成立後,著名甲骨學家胡厚宣主持編集了《甲骨文合集》,引航了殷商史研究的深入和甲骨學科的全面發展,但此書只輯集41956片甲骨,後來的《甲骨文合集補編》補收13450片甲骨,漏收未收甲骨文數量仍相當可觀。

  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甲骨文合集三編》啟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先秦史研究室歷經7年多努力,輯集了以上兩書漏收未收甲骨文約3萬片,又一部全面反映當今甲骨學研究前沿水準的大型甲骨著錄集即將問世。

  當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與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山東博物館等幾家甲骨文大宗收藏單位互相支援,密切協同,正分別對三大批7萬多片甲骨進行徹底整理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還與多個公私藏家合作,對總計達1萬片以上的甲骨文進行了專業性拍攝、墨拓與整理著錄,此外還搜集公布了一批民間新見新獲甲骨拓本。

  此外,隨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大數據、雲平臺支援下的甲骨文字考釋研究”正式實施,中國還將建立甲骨文全文數據庫。“甲骨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方面將會有更多突破。”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旭東教授説。

  “冷門”不冷 代有傳承

  初冬的北方並不是旅遊的最佳時節,但位于河南安陽市小屯村卻迎來了旺季。乍看起來,小屯村與別處農莊毫無二致。但作為甲骨文最早的發掘地,小屯村所在的殷墟早在10年前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得到了科學有效的保護。明年,就是殷墟考古90年紀念。

  離小屯不遠的安陽市區,有一座專門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字號的博物館。在這個名為中國文字博物館二層的甲骨學堂,一群孩童有模有樣地在紙板上劃寫著。一個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再到楷書,稚嫩之筆抒寫著中國文字的演變歷程。

  在世界著名四大古文字中,中國的甲骨文與寫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巴比倫楔形文字,以及雕在石頭上的印第安人瑪雅文字一起交相輝映,都曾在世界文明寶庫中大放異彩。

  “遺憾的是,後三種文字都已失傳,成為永遠無法破解的歷史之謎,唯有甲骨文歷經3000年,一脈傳承地‘活’到了今天,並演變成為今天的漢字。”郭旭東説。

  但甲骨百年,卻經常面臨“專家興趣盎然,百姓興趣寡然”的尷尬。此次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對于長期從事甲骨文研究和推廣的人來説,是一個“天大的喜事”,“社會大眾對于甲骨文知識的認知度將會不斷擴大。”郭旭東説。

  “女字盡顯婀娜姿,雙臂交叉神情慈。跽坐于襲並非跪,古代習俗見于斯。”甲骨學堂上,一個甲骨文中的“女”字形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大家紛紛到講臺用身體來表現這個字。

  “近年來,甲骨文已經逐步從書齋走向大眾,但要讓群眾真正了解,還需要在傳播方式上多下功夫。”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的負責人楊軍輝説,甲骨學堂是中國文字博物館傳承漢字文化的一次公益性探索,結合中國傳統節日和漢字文化背景,開展漢字教育活動。

  “比如,我們會挑選一些象形程度高的字介紹給孩子,通過解讀文字背後隱含的歷史文化資訊,以及這個字從古到今歷史演變發展過程,讓他們理解和掌握漢字的一些特徵。”楊軍輝説,截至目前,甲骨學堂已經舉辦漢字教育活動800多場,吸引了近3萬個家庭參與。

  下課了,7歲的張嘉輝把寫滿字的紙板交給媽媽收著。如今,打開微信預約周末的甲骨課堂成為嘉輝媽媽每周的“必修課”。“現在都要‘搶’課,經常是係統開放不到10分鐘,名額就全部滿了。”嘉輝媽媽説。

  社會大眾對甲骨文的關注,也在“催促”著甲骨研究者不斷向前。

(圖文互動)(2)甲骨再次“驚”天下

  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甲骨學堂上,一名老師與一名小朋友在演示“保”字的象形含義(11月25日攝)。

  古老的甲骨文 年輕的甲骨學

  2016年10月28日,一則發在報紙上的“懸賞令”引起大家的注意:對破譯未釋讀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

  雖然在甲骨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化方面有很多突破,但在等待釋讀的甲骨文中,任何一個字的破譯都將是一場“攻堅戰”。甲骨文百余年的研究史上,雖然幾次出現破譯全部甲骨文字的有轟動效應的種種“新方法”,但在“轟動”過後,並沒有使真正的文字考釋工作有所前進。

  有人説,商代的甲骨文簡直就是當時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有專家認為,甲骨文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圖書和檔案。但從目前來看,對這部“百科全書”的閱讀與理解還遠沒有達到深入與全面。

  百年來,為解讀中華文化基因,幾代學者著述不輟,他們或收集著錄,或考釋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蘊藏的古代社會奧秘,探索甲骨文的腳步從未停滯。然而,後繼乏力是甲骨文與甲骨學研究長期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都説這是‘懸賞令’,在我看來卻是‘招賢令’。”郭旭東説,近年來,甲骨文研究一度進入“低迷”,尤其是文字破譯工作。

  “甲骨文寫法很不固定,一個字有很多種寫法,多時達到十幾個異體。加上甲骨文早期表意文字,有一定的不規則性,容易釋讀的早就被先人破譯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郭旭東説,值得高興的現在是冷門不冷了,“招賢令”發出後效果顯著,目前,第一批投稿已經進入到篩選階段。

  “我們這個行業,70歲都還算是年輕人,但甲骨文的傳承和發揚,需要培養更多的接班人。”郭旭東説,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將使甲骨文研究的低迷形勢得到改觀,讓更多的有志之士來參與到甲骨文的工作中,也讓更多的人學好漢字、用好漢字、愛上漢字、傳播漢字。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蒹葭之思
蒹葭之思
婺源古老民居煥發新生
婺源古老民居煥發新生
濟青高鐵電氣化施工進入關鍵階段
濟青高鐵電氣化施工進入關鍵階段
貢嘎山守護者
貢嘎山守護者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66611220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