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1月26日電(丁梓懿 龔琬茹)由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的“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故宮博物院2017香港研討會”26日在港閉幕。為期兩天半的研討會匯聚了18位中外專家學者,分享文物的最新保護方法、修復策略及最佳守則。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珍貴的文化遺産,凝聚著人類的汗水和智慧。然而,隨著時光流逝,它們可能會逐漸破損,甚至殘缺不全。在香港,有一批專門修復文物的“醫生”,一些殘破的書畫、陶瓷、金屬品、印刷品、紡織物等經過他們的“望聞問切”及“對症下藥”,重新煥發出光彩。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轄的文物修復辦事處設有13個專科修復工作室,30多名專業人員負責修復香港14所公共博物館及兩個文物中心的20多萬件藏品和出土文物,使它們的歷史、藝術價值經久不衰。
記者近日探訪了文物修復辦事處的一個部門——紡織物及標本修復專科,這個部門主要負責保存及修復紡織品文物、民族服飾及自然歷史標本。
走進位于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穿過一條長長的職員通道,來到修復實驗室。一位身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俯身對一件粉紅色古式長袍進行修復。她的身旁擺放著針、線、剪刀等工具,外人的到來沒有影響她對工作的專注,而此時她已連續工作了4個小時。
“香港的很多本土藏品年代不會十分久遠,最近的是明清時期的文物。我們曾經修復過一張壽帳,文物年代大約是在清代同治十年。”負責紡織物及標本修復的一級助理館長張婉娟拿出一件壽帳的圖片向記者介紹道。
這是一張長約4米、寬約3米的紅底描金金箔壽帳,上面繡滿了刺繡和文字,刺繡大多數為祝福的圖案,文字則是讚揚香港居民曾立下的功德。
張婉娟説,這件藏品相對而言保存較好,但也花費了1個修復組(2-3人)3個月的時間。由于年代久遠,壽帳上面的金線刺繡已經逐漸松動破損,工作人員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要對這些刺繡進行加補,而這些金線又比較特殊,都是金箔做成條狀後繞上線芯構成,工序頗為復雜。
“紡織品尤為嬌弱,修復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細心。修復人員會先用圖像和文字進行文物圖案記錄,分析問題後再開始修復工作。”張婉娟説。
這件紅底描金金箔壽帳曾連續展出過3個月,現在文物工作者已將它收回倉庫儲存。據介紹,紡織品文物不宜長期展出,光線會對文物的顏料與纖維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逆影響,讓展品變得“脆弱”。為保證後世的人們有機會一睹文物的真容,工作人員會嚴格規定文物展期,展出時間通常為幾個月。
文物修復辦事處文物修復總監楊甦告訴記者,文物修復的過程就好像醫生醫治病人,要格外小心,先作全面檢查,然後深入分析,再制訂對應的修復方案,並對其進行整體評估。
“以紡織品修復為例,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先用顯微鏡檢查藏品,再使用儀器分析文物的化學成分。根據不同材質的物料,有時還可能要用到X射線及紅外線儀器。”楊甦説。
完成修復工作後,還有一個重要步驟——對文物進行環境預防性保護。在展出時,需要精準控制展覽廳的溫度、濕度、光度、儲存物料等。
據介紹,文物修復要堅持“最大程度還原”及“最小幹預”兩個原則,以盡可能保全文物完整性。“我們會定期到內地、外國進行考察交流,學習最新技術,提升文物修復專業水準,對這些珍貴的文物負責。”張婉娟説。
-
北京城市副中心3年全面修繕不可移動文物
記者22日從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委了解到,通州區將科學保護大運河文物古跡,3年內全面修繕236處不可移動文物。2017-11-22 16:39:02
-
北京通州運河文化帶236處文物三年全修繕
以燃燈塔、通運橋、近代學校建築群為代表,運河文化帶中的236處文物都將在2020年前完成修繕。“三廟一塔”周邊,還分布著西海子公園、寶通銀號、靜安寺等文物古跡,未來將形成連片保護利用格局。2017-11-21 10:05:09
-
十大考古發現文物現多處“傷痕” 山西博物院回應
近日,曾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虞弘墓的石槨結束了國內外多地的巡展,在山西博物院首度亮相展出。但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文物愛好者提供的照片中,石槨正面底層石板左下方的“傷痕”,在2014年國博出版的畫冊中並未出現。2017-11-20 06:48:49

-
工匠可落戶北京,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2017-11-26 11:54:44
-
共用單車押金難退,如何讓人動不了你的押金?
2017-11-26 11:54:44
-
鐵路五年“小目標”:2020年高鐵裏程達3萬公里
2017-11-26 11:54:44
-
碳家族添新丁:我國科學家預言的T-碳問世
2017-11-26 11:54:44
-
人工智慧改變傳統駕駛,智慧交通離我們還有多遠
2017-11-26 11: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