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精準扶貧“金鑰匙”打開脫貧致富門——迎接十九大專題報道《紅色追尋·足跡》湖南花垣站直播側記
2017-09-22 18:29:41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湖南花垣9月22日電(記者張玉潔)“篤篤篤,咚咚咚……”22日,一陣歡快悅耳的苗鼓聲拉開了新華社直播團隊在精準扶貧“發源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直播的序幕。

俯瞰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 新華社記者王天聰攝

  十八洞村是新華社獨家推出的“迎接十九大”大型系列網絡直播《紅色追尋·足跡》的第四站。直播中,主播團隊體驗了苗繡、苗族農家樂,品嘗了當地特産獼猴桃,通過多種形式與這個淳樸的深山苗寨進行“親密接觸”。

  十八洞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吳式文告訴主播,十八洞村得名於村內18個天然溶洞。過去由於基礎設施差、人均耕地面積少,到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225戶中有136戶貧困戶,40歲以上的光棍有30多人,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

  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考察,第一站便是湖南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湘西。在十八洞村,他同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新時期扶貧基本方略。

  9月22日,在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村民龍德成(左三)邀請直播團隊品嘗當地特産獼猴桃果汁飲料。 新華社記者王天聰攝

  近四年來,湘西上下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在“精準”上下足功夫。實施産業、教育、鄉村旅游、轉移就業等十項脫貧工程,推動扶貧資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轉變,扶貧路徑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扶貧模式由偏重“輸血”向“造血”轉變,扶貧成效由注重“人均”向強調“人人”轉變。

  2014年至今,湘西累計減少貧困人口35.0445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14%,進入了減少貧困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貧困群眾增收最快的歷史時期。

  隨着直播的進行,主播和網友們一起感受了十八洞村這個過去因貧窮而出名的小山村近四年來的巨變。

  從前3.5米寬的盤山小路升級成6米寬的水泥馬路,村內家家門口修了石板路,戶戶通了自來水,農網和民居改造已全部完成,去年實現了網絡全覆蓋。今年6月,由於到村游客越來越多,加上礦泉水廠、民宿酒店等新項目的建設,再度翻修拓寬了前往梨子寨的主路。

  9月22日,在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村口前坪,當地老百姓用苗族鼓舞迎接直播團隊到來。 新華社記者王天聰攝

  “近年來,十八洞村依託獨特的自然環境,因人施策發展起鄉村旅游、特色種植、養殖、苗繡和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産業,到去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8313元,實現集體經濟收入7.5萬元。”吳式文説。

  總書記最關心的十八洞村大齡青年“脫單”問題,也隨着村內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變化。如今,十八洞村不少大齡男青年找到了“對象”,楊再康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11月底,楊再康在村內與愛人彭晨曦辦完婚禮,不久前更是喜得貴子。“現在搞農家樂賺了錢,娶到了媳婦,沒想到我43歲又盼來了一個兒子!沒有精準扶貧,就沒有我楊再康今天的幸福!”楊再康激動地説。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十八洞村逐漸探索出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準發展支柱産業、精準改善民居環境和精準提供民生保障“四大精準”,並確定了以鄉村游為長期産業、獼猴桃為中期産業和稻花魚等其他種植養殖為短期産業的發展模式。

  為解決土地稀少問題,十八洞村探索出“飛地經濟”,在村外流轉1000畝土地,建成高標準獼猴桃基地,引進龍頭企業,與全村農民以股份制合作組建十八洞果業有限公司。

  9月22日,直播團隊來到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村民楊再康的家中與楊再康一家人聊天。 新華社記者王天聰攝

  如今,十八洞村的扶貧經驗已輻射湖南各地。湘西各市縣在十八洞村精準識別“四個不評”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探索升級,全面完成了1200個貧困村和74.5134萬農村貧困人口的登記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

  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來60歲生日。60年櫛風沐雨,60年輝煌成就。如今的湘西,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守望相助,發展基礎、支撐條件和外部環境已今非昔比;未來的湘西,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照耀下,決勝脫貧攻堅、衝刺全面小康的勢頭不可阻擋。

  災後重建展新顏——迎接十九大專題報道《紅色追尋·足跡》四川蘆山站直播側記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3011217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