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19日電 題:泡桐奏響的“命運交響曲”
新華社記者 孫志平、宋曉東、史林靜
航拍河南省蘭考縣成片的泡桐樹(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焚一炷清香,輕撫古琴,一曲臥龍吟鳳翥萬里長天。“三五夜花前月明,十四弦指上風生”,點點琴音如古泉流水,晶瑩剔透、流暢婉轉,從農家小院中飄出,聽之心曠神怡。
眼前這個手撫琴弦、素衣飄逸的90後少年叫徐亞衝,是一個生在農村、長在農家,地地道道的蘭考農村男孩。連他的父親徐老大都沒想過,幾輩子挖土種地的莊稼戶,竟能出來個彈琴制琴的少年郎。
在蘭考,一棵樹改變了蘭考,也改變着一代人的命運。
桐木奏響琴瑟之聲
河南蘭考,橫臥黃河故道旁,上百年來風沙、內澇、鹽鹼,是這裡百姓難以忘卻的傷痛,記錄了一代蘭考人逃荒要飯的窘迫與辛酸。50多年前,為防風治沙,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裡帶領群眾種下泡桐苗。
半個世紀,蘭考人踏着焦裕祿的足跡栽樹不止。歷經風沙與歲月的洗禮,如今蘭考的泡桐已是林茂葉密。這些寄託着蘭考人與惡劣環境抗爭昂揚鬥志的泡桐樹,今天已被發掘製成琴瑟琵琶,雅樂清音傳天下,一弦一曲間改寫着蘭考人的命運。
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的徐亞衝在自家小院彈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長在黃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紋路清晰,聲學品質和共振性能好,板材音質奇佳,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代勝民説。他的父親代士永被稱為蘭考民族樂器“第一人”,就是他將蘭考的泡桐做成樂器,推向全世界。
代勝民説,因為泡桐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蘭考出現了一批木匠,他們把泡桐做成燒火做飯用的風箱、電線閘刀的閘盒,帶到城市去銷售。一次在上海,代士永賣的風箱偶然間被上海民族樂器廠專家發現,風箱拉動的聲音清脆悅耳。他們將風箱拆下做成音板,樂曲悠揚輕柔,從此泡桐在民樂加工行業一炮走紅。
“當時一塊長1.7米、寬0.3米的板材才賣三四元,可做成樂器能賣到四五百元,咱蘭考不能産了好木頭還受窮啊。”代士永不甘心,1988年他自己創辦了蘭考第一家樂器廠。為學技術,他從上海、揚州高薪聘請6位師傅,從小作坊慢慢做起,樂器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目前公司年産值超過4000萬元。
世世代代的莊稼戶,放下鐮刀,撥起琴弦,泡桐奏出的樂曲譜寫出蘭考新時期的發展奇蹟。
上世紀90年代起,蘭考徐場村村民紛紛學做樂器、開樂坊。目前,徐場村有樂器廠54家,從業人員600餘人,可生産20多種民族樂器,産值超過1.2億元。全村人均增收5000元,成為全國知名的“民族樂器村”。
新機遇磨礪蘭考新一代
2012年,精選板材、斫音調試了一年多,徐場村村民徐亞沖和父親抱着自己做的第一把古琴,坐上了北上的列車。忐忑、激動、緊張中還帶着一股蘭考人不服輸的勁:“我們蘭考有最好的桐木,為啥不能做出最好的琴?”這把琴被北京的行家看中,出價1萬多元買走,不少行家感嘆:“真沒想到蘭考的農民能制出這麼好的琴!”
琴瑟錚錚,鏗鏘慨鳴。只有見證過蘭考人戰天鬥地的泡桐木,才奏得出蘭考人那不屈不撓的堅強和幹勁。
2000年,蘭考民族樂器在市場競爭中迷失,一些廠家為搶奪市場,爭相低價銷售、以次充好。代勝民説,價格仗最激烈時,在蘭考1000元可以買3&古箏,假冒倣冒十分嚴重,導致蘭考樂器被扣上粗製濫造的帽子。
蘭考縣民族樂器行業協會會長湯二法説,蘭考的優勢是泡桐,但那時蘭考既沒名牌,也沒名師,別人都説“蘭考窮得不得了,搗鼓不出高雅樂器”。
“做不出好琴,都對不起焦書記在蘭考栽下這好桐樹。”打造蘭考自己的樂器品牌,激發出了刻着蘭考印記的工匠精神。
幾年間,蘭考外出學習制琴多達幾百人,學到核心技術後回鄉抱團發展,打造蘭考品牌。徐場村村民郭愛玲製作古箏近十年,之前一直給品牌廠商代加工,每把琴的利潤只有幾百元,去年她註冊自己的品牌“天賜之音”,現在利潤翻了幾倍。
徐場村黨支部書記徐順海説,民族樂器産業帶動徐場村及周邊貧困戶21戶、102人脫貧,還有3戶貧困戶當上了老闆。以前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萬元,現在超過3萬元。徐場村的貧困戶徐二重因為患肩周炎,無法從事農活。全村樂器生意興旺後,他在一家企業找到工作,一個月收入三四千元,很快實現脫貧。
如今的蘭考再也不是那漫天黃沙、遍地鹽漬的苦窮之地,聽着焦裕祿的故事,伴着泡桐一起長大的蘭考新一代,用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改變着蘭考的面貌,改寫着自己的命運。
唱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脫貧了、富裕了,蘭考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越來越強烈。
航拍河南省蘭考縣中國民族樂器博覽中心及其周邊的樂器廠廠房(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初秋,午後,烈日的勁頭絲毫不減。還未走進蘭考固陽鎮的民族樂器展廳,就能聽到數十把古箏或錚錚清脆的嘹亮,或低婉悠揚的低吟,不時間雜幾聲生澀的鳴音。
推開門,眼前一亮。20多個卷着手指、盯着樂譜的小朋友,一下一下認真撥動琴弦。他們中最大的不過十三四歲,最小的只有八九歲,有的小臉上挂着汗水,有的男孩鼻頭上還蹭着灰,可個個滿臉認真。固陽鎮第一初中八年級學生靳笑晗從開班就在這裡學琴,“去年暑假同學們比着去鄭州、上海玩,今年好多同學都來學古箏了,比誰會彈的曲子多。”
這是固陽鎮組織的公益性樂器培訓班,免費教孩子彈琴,一個暑假就有200多孩子報名。在蘭考,民族樂器産業不僅帶動了經濟發展,更培養着蘭考的文化氛圍。
不久前,固陽鎮舉辦一次兒童匯報演出,群眾熱情特別高,有的拉來了半卡車礦泉水,有的幫忙搭舞&,化粧、服裝、道具幾乎全是群眾自發提供,舞&上孩子們唱着跳着彈奏着,舞台下家長們拍照鼓掌喝彩。“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父母為養家糊口,天天紮在地裏,現在日子好了,大家追求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固陽鎮黨委委員劉攀登説。
一個人、一棵樹,改變了一座城,推動了一個産業,張揚了一種精神。
琵琶聲聲錚鳴,急切如雨打芭蕉,激烈如金戈鐵馬。在某大學的一角,19歲的蘭考女孩徐思情坐在石凳上,彈奏着琵琶。雖沒有華美的舞&,但她縱情沉浸,聲聲震耳。徐思情的父母都是殘疾人,4年前雖然家裏還是貧困戶,但為培養她,父母省吃儉用供她學琵琶。徐思情如願考進大學專修琵琶表演,徐家的琵琶坊也越辦越大,2015年徹底摘下了貧困帽。
徐思情説:“畢業後,我要回村裏教更多的孩子學琵琶,讓我們村不光人人會做樂器,人人還會彈樂器,人人都能欣賞音樂的魅力。”
反手撥動琴弦,悠悠琴音飄揚而出,低吟絮語,好似吐露着蘭考人對焦裕祿那綿遠深長的懷念,吟唱着蘭考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耶魯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不轉型,大多數孩子只能賣苦力
2017-09-19 08:40:16
-
一種反向思考,中國大城市的人口真的還不夠多
2017-09-19 08:40:16
-
微博版權之爭的背後,我們該如何保護原創?
2017-09-19 11:27:44
-
未來幾個月,這幾大福利給你穩穩的幸福
2017-09-19 11:27:44
-
重磅!15熱點城市房價停漲 這是買房好時機麼?
2017-09-19 1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