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13日電 題:川西高原扶貧模式的新變:從“報恩”到“鄉村扶貧協作”
新華社記者周相吉
川西高原上的貧困村民林磋妹做夢也沒想到,她到鄰近村莊上班了,每個月3000元的收入讓她有望快速擺脫貧困。在一種新的扶貧方式——“鄉村扶貧協作”的帶動下,川西高原上成千上萬的貧困村民像林磋妹一樣,生活正得到改變。而這種扶貧模式的源起,竟是一場“報恩”行動。
“報恩”的種子開始“發芽”
林磋妹的老家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燕雲鄉卡龍村,這個村也是高原上較為貧困的村莊。今年4月,她在村委會的&&下,來到松潘縣川主寺鎮傳子溝村一家“藏家樂”做藏餐,比起耕田放牧,她工作輕鬆了許多,收入也不錯。
記者日前走進傳子溝村,看見不少游客在連片的“藏家樂”裏休閒。“幾十年前,村裏因為土地貧瘠,大家不得不到偏遠的燕雲鄉卡龍村、卡亞村借糧。”傳子溝村村主任格交説。
“傳子溝,溝溝長,地里長滿燕麥草,年年吃着返銷糧。”這句諺語反映當年傳子溝村的窮困。隨着上世紀末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的修建及阿壩州旅游産業的發展,處在交通環線上的傳子溝村開始發生變化。村民們紛紛開辦“藏家樂”發展民宿經濟,村子快速邁進小康村。如今,傳子溝村還發展唐卡、藏茶等産業。2016年,這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5萬元,每戶分紅就有1萬元。
“他們富裕了,但並未忘記幫過他們的地方和人。”川主寺鎮原黨委副書記劉明豐説,傳子溝村有用工、産品訂購需求,都會想到燕雲鄉。每年,卡龍村、卡亞村等到傳子溝村就業的村民就有20多個。這是“鄉村扶貧協作”最初的表現形式。
“鄉村扶貧協作”呈現“繡花”之功
在卡亞村,村民們擴大了藏香豬的養殖規模。在卡龍村,羌活種植基地也開始建立。村民的脫貧之路變得更為寬廣,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脫貧”項目是鄰近富裕村帶動,並非完全由政府投入。
源於傳子溝村的“報恩”幫扶,很快引起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在經過引導和完善後,這種幫扶逐漸形成“鄉村扶貧協作”機制,扶貧正呈現“繡花”之功,起到特殊效果。
如今,傳子溝村在對卡亞村的幫扶上,採取先付定金、中期考查、年底統購的模式,引導村民發展原生態藏香豬養殖業,目前卡亞村已有11戶村民養殖藏香豬300余頭。而松潘縣水晶鄉川盤村依託合作社主導發展的經驗,引導卡龍村建立羌活種植基地,實現畝産300公斤,産值10500元以上。“這種幫扶就像繡花中的‘飛針走線’,精準對接了需求。”格交説。
松潘縣縣長李建軍説,松潘縣已引導全縣55個相對富裕村與55個貧困村之間結成對子,圍繞畜牧養殖、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優勢産業,幫助貧困村確定了55個示範項目。“鄉村扶貧協作”機制已初步形成。
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川主寺鎮五間房村,是一個海拔3000多米的窮山村。在精準扶貧啟動時,這個村沒有任何集體經濟,是典型的空殼村。如今,因為“鄉村扶貧協作”,村子開始發生變化。
尕讓見磋是五間房村的貧困村民,他剛修了樓房。為了節約成本,包括門窗都是他自己製作的。尕讓見磋説:“有富裕村的幫助,自己再不努力都沒臉見人。”
去年5月,尕讓見磋在傳子溝村一個“藏家樂”上班,月工資3000元。去年下半年,五間房村與周邊幾個村獲得一筆70萬元的草地佔用補償金,在傳子溝村委會的指點下,五間房村搞起了集體經濟——購買縣城商鋪發展旅游産業。
“開村民代表大會那天,我舉雙手贊成。”尕讓見磋説,傳子溝村委會代表給我們出謀劃策、進行“智力幫扶”。事實上,這種“智力幫扶”也是“鄉村扶貧協作”中的內容。富裕村的理念對貧困村的幹部觀念和工作方法起到改進作用,從而激發貧困村的發展動力。五間房村村主任仁青論周説,村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發展觀念也發生了質變。
“在扶貧攻堅新的階段,‘鄉村扶貧協作’對攻克深度貧困地區正以‘穿針引線’的方式發揮出獨特效果,也能縮短貧富差距和緩解縣域不均衡的發展格局。”李建軍説。
-
限塑令九歲了,你的習慣變了嗎?
2017-06-13 08:52:24
-
黨員幹部注意!收微信紅包有紅線了
2017-06-13 11:00:01
-
美國竟然開始抄襲中國商業模式
2017-06-13 11:00:28
-
最值錢的時間,是工作之外的8小時
2017-06-13 11:02:23
-
中央明確:七大群體收入激勵計劃試點啟動
2017-06-12 11: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