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6月10日電 題:古建裏的守望者
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他們在窮鄉僻壤裏,流年似水,孤獨成霜;面對瘋狂偷盜,義無反顧,執著堅守;雖然清貧如洗,但內心豐盈,無愧一生。
他們,就是在重要文物保護單位裏,24小時默默守護文物的文保員。
孤獨成霜:與自己侃侃而談
在晉豫交界的林慮山巔谼峪嶺上,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燈寺石窟。從山西省平順縣城出發,沿著蜿蜒山路開車行駛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石窟南臨百丈懸崖,周邊峰巒疊嶂,常年被山霧籠罩。
59歲的馮開平已在這個遠離人煙的寺院守護了22年。1995年,他從平順縣來到金燈寺看守文物。前12年裏沒有電,他就點蠟燭照明。雖然現在通了電,但電視只能收到一兩個臺,手機幾乎沒有信號。而他吃的水仍是金燈寺水陸殿裏的天然水。
由于人跡罕至,相伴馮開平最多的是一尊尊佛像。金燈寺遠離村莊,每次坐班車到終點玉峽關後,他還要步行3個小時左右才能到寺裏,因此,常常一個多月才回家看望一次妻兒。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文物偷盜猖獗,原來在寺院裏的兩個老漢相繼離開,一度只剩下他一個人堅守。
“有段時間沒人説話,還認為自己失語了。習慣了就好,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遇上困難就跑開。”馮開平説。
明年馮開平就要退休了,讓他欣慰的是,目前,國家正在搶救性保護金燈寺的石質文物。隨著寺裏條件變好,吸引更多遊客慕名前來,也有年輕文保員願意接他的班。
執著勇敢:只為老祖宗留下的寶貝
文物一旦被盜賊盯上,文保員也面臨一定的危險,有的就曾被盜賊捆住手腳、封住嘴、打暈。當面對挑戰和危險,他們膽大心細,與盜賊鬥智鬥勇。
14年前,山西平遙文保員雷思鳳臨危受命,從開放熱鬧的“國保”鎮國寺舉家搬遷到屢屢失盜的“市保”清涼寺,從此一家人24小時“站崗”守護文物。面對瘋狂盜竊,他説,咱當過兵哪能被賊捆!14年來,雷思鳳守護的清涼寺再沒丟過一件文物。
清涼寺位于平遙縣城30裏外的卜宜鄉永城村北,周圍是田地,曾經沒有院墻,沒有監控。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清涼寺曾先後丟失了一些文物。
背負著文物和家人安全的雙重責任,雷思鳳一年中不在廟裏過夜的時間不超過3晚。因為清涼寺不對外開放,又處在荒郊野外,所以他對來廟裏轉的人格外留意。白天,看到可疑之人他就用手機拍上視頻,萬一丟失文物,還有第一手資料;晚上,狗就是他的報警器,聽見狗叫,他馬上起來用手電筒對著屋頂、墻頭晃,對可能存在的盜賊發出警示。
“冬天、春節期間最緊張,所以經常半夜兩點人最困時起來巡邏,每年也都是在廟裏過年。”雷思鳳説。
清貧自樂:此心安處是吾鄉
記者了解到,一線文保員普遍年齡偏大,待遇微薄。他們甘于默默奉獻,自得其樂。
一大早,當村民還在睡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主寺的文物保護員居林秀已經手提大探照燈開始“巡邏”。他開門進大殿後觀察房頂有沒有漏雨、壁畫和彩塑是否保存完好、墻體裂縫有沒有加劇。
雖然家離廟並不遠,但居林秀堅持住在廟內的一間偏房裏。一張木板床佔據三分之一的空間,僅有的家電是一臺老式電視機和監控器。白米粥和玉米窩頭就是他的家常便飯。
這樣的看護,居林秀已經堅持了三十余年。上世紀80年代,作為村委會主任的他白天忙公務,晚上義務看廟;90年代,卸任後,他正式成為一名文物保護員,日夜看護公主寺。去年老伴去世後,他幹脆把自家上了鎖,從此以寺為家。
“祖輩留下的文化遺産,至少在我們這代人手裏,不能有損壞。”居林秀説。
-
北京將重塑三條文化帶 串聯500處古建再現昔日風採
未來4年,北京將聚力重塑三條文脈——北部長城文化帶、東部運河文化帶和西部西山文化帶,將散落京城的500余處文物古建點亮成串。同時,三條文化帶串起的古都文脈,也將帶動京津冀三地社會文化更好發展。 【關注郊區散落文化遺存】2017-03-15 08:42:07
-
保護古建築莫陷入實用主義
據報道,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擁有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號稱“南京版大宅門”的明清古建築群。對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盡好主體責任,不能讓對古建築的保護陷入“實用主義”的短視與誤區中。2017-06-06 06:01:44

-
【提醒】勞務關係≠勞動關係,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2017-06-09 16:39:07
-
你家廚房的這4樣該扔了,每用一次都是在吃細菌
2017-06-09 14:38:25
-
手機正毀滅我們?每一幅照片都無比真實
2017-06-09 14:38:25
-
動真格!再在朋友圈轉發這些資訊,這就是下場!
2017-06-09 13:22:15
-
奶爸護理假擬增至30天,你讚同嗎?
2017-06-09 13: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