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0日電 題:繁華的霍爾果斯
新華社記者 賀佔軍、顧煜、張曉龍
霍爾果斯的夏日夜幕,直到北京時間22時30分許才蒙上最後一層面紗,逐漸歸于平靜。
熱吾扎還在忙著手頭工作。一個多月前,這位性情開朗、中文和哈薩克語流暢的哈薩克族姑娘,成功應聘為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一家涉外酒店的前臺收銀員。
“酒店的客人有哈薩克斯坦人、俄羅斯人、吉爾吉斯斯坦人和不同口音的中國人,很多都是旅遊團。”熱吾扎很珍惜這份工作,她對近日前來採訪的記者説:“每月工資3000元,還有4天休息,可以回家看老人和孩子。”
熱吾扎的家在距霍爾果斯市200多公里的新疆鞏留縣,“走高速公路3個小時就到了,很近。”
與熱吾扎一樣,從霍爾果斯這一絲路支點城市發展中分享紅利者越來越多,邊境線兩側中哈兩國許多居民在這裏找到就業機會、投資契機、發展機遇。
今年53歲的王偉是霍爾果斯的老居民,他清楚地看到了身邊的一些變化:過去的很多鄰里鄉親,紛紛變身為中哈合作中心、綜合保稅區、經濟開發區的工人、翻譯、營業員、駕駛員、餐廳老板……
霍爾果斯正以一種獨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客商。他們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東來西至,匯聚于此。
2012年4月18日,中哈合作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兩國首批2000余名商戶、遊客和企業代表在這一跨國“大市場”內,開始商貿洽談和商品交易,中哈雙方海關、邊檢、出入境檢驗檢疫等相關職能部門上崗作業……
人們發現,霍爾果斯繁華了。
記者近日一大早趕到中哈合作中心兩國連接通道。尚未到通關時刻,合作中心內幾家餐廳已備好早餐,蒸籠上的騰騰熱氣很是誘人。
不久,兩國入關通道打開,一輛輛中巴車、計程車、公交車載著數千名商戶,從兩國入關口方向分別馳來。哈薩克斯坦姑娘瑪西努是當天第一個下車的員工,“我是商城二樓一家鞋店的售貨員,要趕在中國老板到來前,把店門打開,迎接早到的顧客。”
很快,來自兩國的客商、遊客陸續到來,中哈合作中心進入熱鬧模式。不遠處,幾幢在建樓宇清晰可見,數十個塔吊不停地來回轉動。
霍爾果斯市委書記王剛説,這裏的每一幢建築都有一個故事。在這裏,人們能夠更深切觸摸“一帶一路”跳動的脈搏。
歷史與未來在這裏交匯,傳統與創新在這裏融合。千年之前,這裏就是絲路行旅途中打尖歇息之所,1881年正式通關至今已有136年。千百年來,絲路精神深深植根于這片土地,歷久彌新。

-
【提醒】勞務關係≠勞動關係,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2017-06-09 16:39:07
-
你家廚房的這4樣該扔了,每用一次都是在吃細菌
2017-06-09 14:38:25
-
手機正毀滅我們?每一幅照片都無比真實
2017-06-09 14:38:25
-
動真格!再在朋友圈轉發這些資訊,這就是下場!
2017-06-09 13:22:15
-
奶爸護理假擬增至30天,你讚同嗎?
2017-06-09 13: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