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九龍鬧市的修鎖匠
2017-06-10 09:26:4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香港6月10日電 題:九龍鬧市的修鎖匠

  新華社記者 丁梓懿

  在香港九龍油麻地鬧市區,有一家修鎖店,名叫“黃華記”,已有50多年歷史。修鎖店的外形極具特色,被一層厚厚的綠色鐵皮包裹。店內的業務不止修鎖、開鎖、售賣相關工具,還開班授課。

  上世紀80年代入行的黃瑞昌是這家店鋪的主人。年過半百的他笑稱,自己的年齡僅比“黃華記”大一點。“我父兄都是鎖匠,雖説這門手藝是家傳,但我年輕時其實是做建築的,後來因為70年代末建築行業開始轉淡,才被哥哥帶入這一行。”

  黃瑞昌回憶説,入行後最開始學習的知識是認鎖,從鎖胚、鎖膽、鎖的款式再到鎖膽的原理都要掌握。基本功做扎實後,還需要勤奮練習拆鎖、嵌鎖。“熟能生巧,是學好開鎖的不二法門。”

  那時的他,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余時間都用來練習。“到了晚上,為了不打擾家人休息,我就跑到廁所練。”如今的黃瑞昌,單從鎖的外表就能辨別出開鎖需要的時間。

  十幾年前,黃瑞昌的主要工作是修鎖,一把鎖修修補補,可以用好些年。而現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裏的鎖壞了,人們通常都會換新鎖,除非是很昂貴的鎖,才會找鎖匠修了再接著用。他的日常工作變成了開鎖。

  談到這些年來行業發生了哪些變化,黃瑞昌顯得有些沉重。他坦言,這一行業如今面臨著不少壓力和挑戰。

  黃瑞昌説,以前專業的鎖匠少,技術也好,很吃香,人們出錢修鎖的時候也比較闊綽。現在,有一些不專業的人,只拿個電鑽就出來爭生意,開鎖價格被拉低,形成惡性競爭,行業技術被小看。

  黃瑞昌還提到,人們如今不用開實體店面,直接可以在網上或是手機應用軟件上發放修鎖廣告。對于每月還要付一萬多港幣的店鋪租金,黃瑞昌感到壓力很大。

  盡管面臨不少挑戰,但可喜的是,傳統的開鎖技藝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他們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相關知識。黃瑞昌説:“我每年都會帶許多年輕學徒,他們學起來很認真,很用功。”

  當初,黃瑞昌開班授課,一些學員問他,“當課程結束以後,還有什麼渠道可以繼續了解開鎖行業?”于是,黃瑞昌便萌生了創建協會的念頭。

  這位“開鎖發燒友”在2007年專門成立了香港鎖匠從業員協會,目的在于增進行家的技術與學術交流,培養新一代鎖匠。

  回歸以來,香港各行各業與內地交流更頻繁,鎖匠行業也是如此。

  近年,黃瑞昌受到內地不少展會及企業的邀請,到內地廠房參觀,與業內人士交流學習,了解鎖業的最新發展趨勢。“內地鎖業的發展有很多值得香港借鑒的地方,協會可以組團去考察。”黃瑞昌説。

  黃瑞昌現在比以往更忙了。“基本全年無休,沒有特定假期。最多是每年到內地參加兩三次會議,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動向,就當作讓自己休息一下吧。”他常常會在晚上接到客戶電話,手機24小時保持開機狀態。

  此外,他每周都會抽出四個晚上在店內指導學徒。“一次收的學生不多,要保證教學品質。我希望能給業界培養一班生力軍,教一些真正的鎖匠出來。”

  工作之余,黃瑞昌還參加了義工團體,免費幫老人修鎖、開鎖、檢查門鎖。已經做了10多年義工的他,還常常與慈善機構有聯繫,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鎖匠並不只是開鎖,還具有其他意義。”黃瑞昌説,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在煲湯的時候出門上街,又不帶鑰匙,此時鎖匠就派上用場了,“能救命”。還有一些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賭氣換了門鎖,另一方不得不去找鎖匠幫忙開鎖。開了鎖,兩人關係又好了,此時鎖匠便扮演了一個調解家庭關係的角色。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在黃瑞昌的店鋪裏,擺放著不少電子鎖。“將來會是電子鎖的天下,科技發展不是問題,我把電子鎖市場視為商機。”黃瑞昌説。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鎖匠這個行業是不會消失的。”黃瑞昌説,“我對行業前景信心不變。”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火星還是月球,哪裏是人類飛往星辰的下一站?
    火星還是月球,哪裏是人類飛往星辰的下一站?
    上海:變電站裏來了機器人“同事”
    上海:變電站裏來了機器人“同事”
    中國海洋探索走向縱深
    中國海洋探索走向縱深
    全國部分地區2017年高考結束
    全國部分地區2017年高考結束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7650112111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