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初夏一起“逛巴扎”--探訪絲路上最大的民族特色巴扎
2017-05-07 20:46:4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7日電(記者顧煜 關俏俏)跨越歐亞大陸的漫漫絲路商道上,遍布著一個個“巴扎”(集市),而坐落于新疆烏魯木齊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新疆國際大巴扎就是絲路上最大的民族特色巴扎。3000多中外客商匯聚于此,經商易貨、互通資訊、交際娛樂。江浙的紡織品、新疆的手工藝品、中亞的地毯……這個集商貿餐飲、藝術展示、旅遊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商城,正是絲路的縮影。

  新疆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歷史上是亞歐商業貿易的結合點,活躍著眾多以商業貿易為主業的民族。新疆各地的巴扎,就是他們創造出來的經濟文化形式,也是他們長期從事商貿活動的場所。

  在新疆國際大巴扎地標性建築之一——80米高的觀光塔中,蜿蜒而上的樓道被民間藝術家“涂鴉”:喀什、和田、龜茲、樓蘭遺址、吐魯番等古絲路驛站一一呈現,西域風情令遊客嘖嘖稱奇。

  觀光塔周圍分布著民族服飾城、民族幹果城、民族地毯城、民族工藝品城、民族藥材城、玉器珠寶城等六大市場。

  “朋友,來瞧一瞧,看一看。”周末一大早,也許不少人還在享受慵懶的早晨,大巴扎早已熱鬧非凡。不停吆喝的商販、觀光購物的遊客、匆匆忙忙的送貨員,嘈雜的巴扎中時不時傳來砍價的聲音。

  艷麗的絲巾、精致的手工藝品,還未到客流高峰時段,阿布拉江·吐爾遜的店鋪已被涌入的遊客“佔領”。“今年的遊客比往年多,我都忙不過來了,就叫上女兒來幫忙。”他擦了擦額頭的汗,脫下了外套,還未喝口水,就又去招待顧客了。

  “每年這裏的外國遊客還不少呢。”對阿布拉江·吐爾遜而言,見到黃頭髮、藍眼睛的外國遊客早已稀松平常,而不少商戶還能説上幾句流利的英語、俄語。

  來自新疆和田的阿布拉江·吐爾遜是最早入駐大巴扎的商戶之一。從最早的玉石店到現在的絲綢店、手工藝品店,他如今已擁有4家店鋪,年收入30萬元以上。

  他在絲綢店門口擺放了一臺傳統的艾德萊斯織布機,女兒麥迪娜現場紡織,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木質的梭子,五彩的絲線,絢麗的絲綢在姑娘靈巧的手中一點點織就。以獨特手工藝扎染的艾德萊斯綢,色彩絢麗,輕盈飄逸,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熱銷”商品。“盡管一天只能織一米,但手工織出來質感很不一樣。”麥迪娜説。

  為增加遊客體驗感,阿布拉江·吐爾遜還在店鋪二樓設了開放式作坊,現場展示地毯、木盤、銅器等特色産品的手工制作過程。“這兩年遊客明顯多了,生意越來越好。”

  “今年商戶可有的忙了。”新疆國際大巴扎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丁亞潔説,僅過去的一個月,大巴扎就迎來遊客八萬余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增長,“旅遊旺季,每天來大巴扎的中外遊客達六七萬人次,其中國外遊客最多達一萬人次。”

  目前,國際大巴扎經營商戶達3000多家,從業人員1萬余人,其中不乏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等國的外籍商戶。

  巴基斯坦的瓦吉德·艾力在大巴扎裏經營地毯和銅器。談及來到中國18年的變化,他感受頗深:“生活、生意越來越好,我知道‘一帶一路’倡議,它讓我從家鄉進貨的速度都變快了。”

  初夏時節,新疆國際大巴扎迎來旅遊旺季,80米高的觀光塔下、民族樂器店裏、手工冰激淩和幹果攤前,到處都可以看到興致勃勃的國內外遊客。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杭州:宋代古蓮“復活”
    杭州:宋代古蓮“復活”
    賽馬會上的禮帽盛宴
    賽馬會上的禮帽盛宴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逝世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逝世
    畢業季求職忙
    畢業季求職忙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093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