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丹陽87歲“非遺”老人李鎖林: 做一輩子“追風箏的人”
2017-04-04 10:20:37 來源: 揚子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丹陽87歲“非遺”老人李鎖林: 做一輩子“追風箏的人”

  這位老人的執著也讓人敬佩

  李鎖林老人。

  在丹陽,放風箏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文體活動,其制作技藝更成為鎮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加以保護傳承。87歲的李鎖林,就是風箏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雖然年事已高,李鎖林不再制作風箏,但他對風箏的熱愛始終不減。

  緣起:從小愛放風箏,長大參展獲獎無數

  “我小時候就用竹竿放過風箏”,李鎖林笑著回憶道,每年冬至一過,到來年清明,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找一根竹竿舉高,把風箏線套進竹竿上的一個環裏,一點點拉上去,待風箏升高飛起來後再把竹竿拿下來。現在很少有人會這麼做了。”李鎖林邊説邊比劃,老人沉浸在童年放風箏的歡樂回憶中。

  長大後,李鎖林走上了教師工作崗位,在丹陽草埝小學任教。一有時間,他就琢磨著風箏制作技藝。通過自學,他基本掌握了風箏的理論知識和制作方法。

  1980年前後,李鎖林已成為學校師生公認的風箏制作能手。有一年,丹陽舉行全市風箏比賽,李鎖林帶領草埝小學師生組隊參賽。他制作的“雙鶴點頭”風箏一經亮相,就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原來,雙鶴風箏外形上看是兩只單獨的仙鶴,但卻是同一根線牽引的一只風箏,更妙的是雙鶴飛天後,不僅姿態飄逸瀟灑,還會在空中互相點頭。

  丹陽比賽後,李鎖林獲邀參加鎮江地區的比賽,獲得第一名;隨後來到南京參加省級比賽,斬獲第二名;緊接著,又作為江蘇省代表隊的一員,參加山東濰坊市第四屆國際風箏節暨第二屆全國風箏邀請賽,獲得放飛第二名,總分第七;次年參加北京國際風箏比賽,獲得三等獎、優秀獎等榮譽。

  在眾多的比賽中,李鎖林創新制作的鶴串、虎串、嫦娥奔月、仙女散花、八仙過海、丹鳳朝陽等特色鮮明的風箏,常常成為比賽或展覽現場最亮眼的“明星”。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幫助李鎖林在全省乃至全國打響名氣的“雙鶴點頭”風箏。如今,雙鶴風箏的其中一只挂在李鎖林家中的墻上,另外一只卻佚失了。

  李鎖林説,整個雙鶴風箏從構思、選材到完成制作,共耗時半個多月。“別看仙鶴的造型很簡單,但制作的時候要很細心,兩邊的翅膀要一樣大,每一根篾條都要粗細、硬度、重量一致,不然飛不上天。”

  遺憾:多年力作下落不明,一身技藝無人繼承

  在李鎖林的引領下,風箏成為了草埝小學的一大特色。江蘇徐州、浙江舟山、上海等地紛紛組團前來參觀,並給予一致好評;李鎖林還受邀前往丹陽城鄉各中小學校,開展培訓、講座,普及風箏知識,推動風箏活動的發展。

  “做風箏、放風箏,手腦並用,能促進青少年智力開發,也能鍛煉身體。”李鎖林這樣説道。正因為如此,他退休後還時不時到學校開設風箏講座。

  對李鎖林來説,遺憾的是他制作風箏的技藝卻無人繼承:子女們各有事業要忙,帶過的學生大多把扎風箏作為興趣,缺乏鑽研的毅力。

  退休後,丹陽文化部門也組織人員向李鎖林拜師學藝,希望能挽救丹陽瀕臨消失的風箏制作技藝。“有一次,來了兩個年輕人,學了27天後走了。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其實只是懂了皮毛。”

  “制作風箏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動手能力要強,要懂力學、氣流學,還要會繪畫。”在李鎖林看來,制作風箏的技藝説難也難,説簡單也簡單,最重要的是鑽進去、靜下心、坐得住,這樣的人現在卻成了“稀缺資源”。(記者 萬淩雲)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新聞評論
    新農村美景入畫來
    新農村美景入畫來
    丹江濕地春色美
    丹江濕地春色美
    江蘇興化千垛油菜花海上演瑜伽秀
    江蘇興化千垛油菜花海上演瑜伽秀
    土修憲公投在即 支援派密集造勢
    土修憲公投在即 支援派密集造勢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2112074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