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5/ 30 15:56:59
來源:博州零距離

李開河:鏡頭所及 心之所向

字體:

  初見他,是在博樂市九公里的“牛羊巴扎”。大高個、皮膚黝黑,身著一件墨綠色攝影馬甲,手端一臺新力A7類單眼相機,遊走在巴扎裏,時不時地會拍照記錄,也會和討價還價的人群調侃幾句,他馬甲背後“博州攝影家協會”的紅色字樣十分顯眼。

  他叫李開河,出生在巴裏坤,是博樂市一名個體工商戶。1981年,18歲的他參軍來到博樂市,在部隊擔任了4年通訊員,經常會拍照片、寫稿件。那時用的是黑白相機,雖然忘記了相機的品牌和型號,但他對那時在暗房衝洗照片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

  一卷120膠捲能拍16張底片,每次按快門李開河都要仔細考慮,生怕拍壞一張。為了方便,他學會了衝膠捲、印照片,還做了一個電子定時曝光箱。沒有專門暗室,他就在燈泡上罩上紅色塑膠袋。買好顯影粉、定影粉和相紙,調好顯影液、定影液,再到印照片,曝光、顯影、定影,整個流程一絲不茍。沒有上光機,他就把定影後清洗好的照片正面貼在窗戶玻璃上進行土法上光。就這樣,在昏暗的紅色燈光下,一忙就是整個通宵。

  退役後,李開河選擇繼續留在博樂市,在一家印刷廠工作。後來,他開了一家印刷廠,自己當起小老板。

  “自當兵時起,我就與攝影結緣,退伍後雖然成天與印刷機和紙張打交道,但我心裏一直有個攝影夢。很遺憾沒能早些重拾相機。”李開河説。

  人無癖、則無趣。2015年,李開河覺得工作和生活都已步入正軌,是時候幹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了。説幹就幹,他先後花費10余萬元,購置了一整套專業攝影設備。自此,原本單調的工作、生活,開始充滿色彩,用時下最流行的話來説就是“我的快樂回來了”。

  “家人很支援我,在攝影上不管花多少錢從不埋怨。因為時常進山裏拍攝,家人對我囑咐最多的就是平安歸來。”李開河説。

  此後,只要一有空,李開河就會背著相機在各地轉悠,用鏡頭記錄生活。他加入州攝影家協會,成為協會副主席,時常帶著會員跋山涉水,用鏡頭記錄博州山川美景和野生動物。

  別看李開河已到花甲之年,但勁頭卻不輸年輕人。他説:“每次出門拍攝,頭天晚上就激動得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如果碰到野生動物該怎麼拍。”

  攝影著實是一門讓人上癮的學問,熱愛他的人不管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能克服。

  一次,李開河和宋長軍等攝影愛好者一同前往賽裏木湖山區,捕捉北山羊的身影。到達了山頂後,大家沉浸在美景中,邊走邊拍,竟然走散了。

  山中的天氣就像是孩子的臉,説變就變。約莫過了一個小時,山頂就被濃霧包圍了。由于拍攝過于專注,李開河忘記了山中手機沒有信號的事情,離群太遠,又加上大霧天氣認不得方向,他迷路了。

  “那會兒著實有些害怕,找不著方向,還聯繫不到隊友,只能埋頭往前走。”

  崎嶇的山路和緊繃著的神經,對于上了歲數的李開河來説是不小的考驗。他憑著經驗,認準一個方向埋頭走下去。他背著十余公斤的設備,衣服被汗水浸透,累了就坐在大石頭上休息會兒,還好身上帶有準備好的食物和水。就這樣,走走停停,約莫走了6個多小時,他終于遇見了一戶牧民家,借用有信號的手機,聯繫到好友才走出迷途。

  像這樣的事情,李開河碰到過許多次,但依舊不能阻止他對攝影的熱情。

  李開河説,要對生命和自然保持至臻的敬畏,要多看、多學,腳踏實地打磨決心和毅力,才會離成功越來越近。這是他幾十年來一直秉承的信念。

  俗話説得好,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在李開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隨著時代的發展,數位攝影後期技術成為現代攝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離開印刷廠20余年,雖然他很少接觸電腦,甚至連打字都很困難,但是為了係統學習攝影後期技術,他專門購買了一臺專業臺式電腦,並下載了相關軟件,潛心研究。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説,無論是青年、盛年還是暮年,雖然時間會記錄年齡的數字,但是人生不應該被這個數字限制。正如李開河所做的那樣,50多歲才開始學習攝影的後期制作,這是他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也是他對終身學習的詮釋。

  李開河説:“也許在攝影的道路上,我走得不夠快,但我會矢志不渝地堅持下去。”

【糾錯】 【責任編輯:董志濤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5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