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荊州文保人:“化腐朽為驚艷” 從不“大意”的“國寶”
2017-05-26 07:44:5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土匪”吳順清的“嘴”

  一個團隊,領軍人物是什麼樣,團隊就是什麼樣。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是國家文物局首批三大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之一,迄今已修復長沙馬王堆漢墓、北京老山漢墓、北京金陵王墓等全國各地出土木漆器類文物6000余件,紡織品500多件。修復飽水竹木簡牘約12萬枚,佔目前全國已出土竹木簡牘70%以上。

  文保中心之所以在全國文保界那麼有名,離不開領軍的吳順清。

  年近古稀,吳順清有個全國文保界都知道——他自己也常用來自嘲的不雅綽號——土匪。這個綽號的得來,源自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在荊州紀南城遺址展開一場國家級“考古大會戰”,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吳順清年輕霸氣、幹勁十足,在艱苦的考古發掘現場叱吒指揮,被老一代考古工作者戲稱為“土匪”。

  現在文保中心的年輕人不敢這麼叫他,用了個網上流行的稱呼:段子手。

  一年中,救火一樣奔波在全國各地,能請動吳順清,或者需要勞他大駕的,都是難題。但只要一回到中心,修復室裏就會充滿著笑聲。

  文博工作特別艱苦,常常在考古工地邊搭個棚子,一住就是幾個月。“到了冬天,有時一覺醒來,被子上面都是雪。”説起這些苦,吳順清總是樂,“幹了一天活,晚上沒事我們就在一起喝酒,講笑話”。

  “段子手”就這樣在荒山野外的古墓旁煉成了。

  吳順清常講不衰的經典段子,就是自己如何“誤打誤撞”進入文保行業。1973年,從武漢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畢業,吳順清專業對口被分配到荊州市燃化局,到那裏報到時他卻驚訝地發現,自己被通知到荊州博物館上班。

  “我一個學化學的,到博物館幹什麼?”吳順清性格本來就很衝,不能搞自己的專業讓他大為不滿,鬧起了情緒。他説:“我非常不願意來,賭了三天氣。後來聽説不服從分配就要回學校,沒辦法只好到博物館報到。”

  “如果15號之前報到,能領到一個月工資,結果我16號上午報到。”每次説到這裏,吳順清都哈哈大笑,“就差半天啊,少了半個月的工資!”

  專業不對口、少領半個月工資,吳順清頗為鬱悶地進入文保行業。萬沒想到,前方等著他的,是一個大大的驚喜。

  當年國家文物局徵集一批珍貴文物出國展覽,荊州博物館挑選了幾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漆木耳杯送展,但這些珍貴的文物竟然落選,原因是沒有經過脫水處理,不具備展出條件。痛定思痛,博物館下決心成立自己的實驗室,吳順清陰差陽錯成了被招募的“第一人”。

  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在考古行當學以致用,吳順清激動不已,從此一頭扎進技術研發當中,樂此不疲。野外工作的辛苦、實驗條件的簡陋、文物修復的寂寞,對他而言都不值一提,全是可以用來做“段子”背景的。

  説起當年事,他給自己勾勒了一個專家型的“土匪形象”:在考古工地,留著半長發、戴著墨鏡、穿著八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沒日沒夜撲在各種出土文物的搶救中。

  工作中的吳順清確實“匪氣”十足。在考古發掘現場,他衝在前面,誰消極怠工、誰不嚴謹就和誰吵架;在實驗室裏,沒有條件強行創造條件,什麼困難都得“靠邊站”。

  當年國家物質貧乏、財力有限,實驗室連個冰櫃都沒有,他把自家好不容易攢錢買的第一個冰箱拿來存放各種實驗制劑,他帶領的團隊還一度擠在他家裏辦公、做實驗。

  這個舍我其誰的工作狂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全國頂尖、世界領先的修復技術,把一件又一件出土後脆弱不堪的漆木器、絲織品,從糟朽腐爛、灰飛煙滅的邊緣拯救回來,重現千年前的美艷。

  現在的吳順清,依然保留著充滿藝術氣質的發型,保留著隨時幽自己一默的習慣。他去國家文物局以及各地文物單位,“刷臉”就行,聽見他爽朗的笑聲,老朋友們就知道,“土匪”來了。

  作為開創者和奠基人,吳順清鮮明的個人風格已經成為整個荊州文保中心的風格,並逐漸內化成一種傳統。一走進文保中心,各種對文物修復工作者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就立刻被顛覆。這裏的年輕人留著帥氣的發型,戴著時髦的耳機,卻統一穿著灰藍的工作服,一坐就是一天,安靜無聲地修復著殘破的古董。這裏的長者,看起來不茍言笑,專心致志埋頭在修復中,但一到下班,立馬變身“段子手”,他們一臉嚴肅互相“譴責”的話,能讓旁人聽了大笑不止。

  記者採訪中,難得遇到吳老不被外地“搶走”,整整一個星期親自泡在修復室指揮。因為國寶中的國寶——馬山一號墓錦袍被送來進一步加固修復。這件著名的錦袍出土之後被小心冷藏35年,此次冷藏室的墻都被鑿開了,才能保證一點不折疊地運出來。

  有吳順清坐鎮,能真切體會到什麼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在這樣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面前,他們既用豐富老道的經驗按部就班、從容不迫地進行加固,又針對具體情況不斷變化、創新修復手段。即便是用來修補錦袍缺失部分的一小塊絲織品該如何染色,他們也反覆商量、試驗了很久。

  “用紅茶試試。”吳順清派工作人員去買紅茶,他認為即便是修補部分的染色,也應該盡量不用化學制劑,以免間接影響到文物本身。買來的紅茶經過調試不合適,吳順清又讓去換普洱茶。為了紅茶開封後能不能退換的問題,大家還笑談了一下。

  “我們要對文物負責,對歷史負責。”説到文物修復能達到的效果,一直笑呵呵的吳順清臉色變得特別凝重。他説,年輕時天不怕地不怕,現在修復的文物越來越多,人也越來越謹慎。“就像這件錦袍,我現在考慮的,不僅僅是修復到能展出的水準,而是怎樣才能讓它在後世長長久久保存下去。”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 揭秘陜西“480庫”:數萬件文物有了“身份證”
    在陜西省旬邑縣的一處山崖上,有一個代號“480”的神秘庫房,記者19日從陜西歷史博物館了解到,曾在這裏封存了幾十年的1000多箱文物,經過文物工作者的清理登記,讓這數萬件文物有了自己的“身份證”。
    2017-05-19 15:10:56
  • 用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樂在其中——訪首都博物館文物修復工作者
    圖為首都博物館展廳內的《紅紗羅地平金彩繡百子金龍花卉女夾衣》 /首都博物館供圖觸摸歷史那些小心翼翼的幸福和自豪暮春的光景,草長鶯飛。坐在窗前,修復師張榮鳳安靜地在一塊布料上一針針地繡制圖案。與外面喧鬧的世界形成強烈反差,首都博物館的紡織品文物修復室內安靜平和。她的同事蘭桂環,也在不遠處靜靜地修復一件清代盤金繡龍紋上衣。與其他文物相比,紡織品文物由于質地脆弱,極易損毀,工作室的修復師們每一個動作都格外小心翼翼,生怕有一絲疏忽和誤差。圖為修復員們在測量文物的基本數據/新華網王瑩攝的確,文物修復是個慢活,紡織品文物修復更是慢活中的精細活。
    2017-04-28 13:50:48
  • 守廟人雷思鳳:讓文物不再丟失,願丟失文物早日回家
    14年前,山西平遙文保員雷思鳳臨危受命,從開放熱鬧的“國保”鎮國寺舉家搬遷到屢屢失盜的“市保”清涼寺,從此一家人24小時“站崗”守護文物。
    2017-05-01 11:18:39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鬧魚燈 迎元宵
鬧魚燈 迎元宵
01016024000000000000000001110117112101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