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再上7号冷却塔-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06/ 14 09:58:28
来源:瞭望

瞭望 | 再上7号冷却塔

字体:

  光论证加固方案,就花了半年时间。除了塔底的人字柱,还对筒壁进行了加固,搭设钢平台、植锚杆、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好比给冷却塔又穿了一件‘围裙’”

  “我们在丰电项目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比其他项目都要多。只要有施工人员在场,就有安全管理人员在场。”

  让机器重新运转,需要4个人不间断摇动气动马达。刘晓明和同事们轮流上阵,连续七八个小时一刻不停。“摇完之后,我在锅炉平台上躺了很久,心脏短暂停跳。”

  “第一度电发出,就像婴儿呱呱坠地。钢筋水泥仿佛有了生命。”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沈锡权 赖星 余贤红

  万事开头难。但比开头更难的,是停在半山腰。

  往上走举步维艰,往下走前功尽弃——江西丰城三期发电厂(以下简称“丰电三期”)7号冷却塔的建设重启,曾遭遇两难困境。

  7号冷却塔,设计塔高165米,2016年平台坍塌特别重大事故发生时,冷却塔已浇筑完成第52节筒壁混凝土,高度为76.7米。重启7号冷却塔建设项目,被视为丰电三期的标志性工程,但总包单位一度找不到愿意“接单”的施工队伍。因为事故在前,复建工程被无数双眼睛盯着。

  很多人举棋不定,甚至望而却步之时,有人却打算“过去试试”。

丰电三期7号冷却塔复建后的场景(2023年2月17日摄) 余贤红摄/本刊

  “做成别人做不了的事”

  烈日烘烤着大地,70余米的高处没有一丝风。

  2019年7月的一天,参与重建的工人王跃武和7名工友小心翼翼地爬上7号冷却塔,整个丰城尽收眼底。

  王跃武第一次听到这座江西中部小城的名字,就是在丰电事故的新闻里。2016年11月24日,7号冷却塔筒壁顶部施工中发生一起特别重大坍塌事故,造成7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197.2万元。

  时隔三年,第一次有人再上7号冷却塔,王跃武就是其中之一。

  不远处,赣江穿境而过,将丰城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河东为城区,河西为工业区,也是丰电三期项目所在地。该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2016年11月因事故停工。

  上塔之前,不断有工友追问王跃武:“图啥?”有人担心7号冷却塔已施工部分的安全性,有人忌讳到事故工地做工,还有人担心项目监管太严……

  事故发生后,来自总包单位的刘晓明临危受命,由负责各类合同的项目部副总经理升任项目部总经理。早在复工准备阶段,一个棘手的难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谁敢上塔施工?

  原本负责冷却塔建设的,是河北亿能烟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亿能公司”)。事故发生后,这家企业包括董事长在内的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而被判刑。

  丰电三期复工,找到王跃武这样的人,不容易。

  “我们和业主单位联合招标,但很多建设单位觉得这个工程涉及因素太复杂,都不愿来。”刘晓明说,他们最担心的是,安全生产责任重和资金投入过大。

  刘晓明等人犯愁的时候,东北电力烟塔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北烟塔”)站了出来。这家公司有着丰富的冷却塔施工经验。经过磋商,东北烟塔决定接下7号冷却塔建设工程,并派精兵强将前往丰城组建项目部。然而,让项目部犯难的事情很快就出现了——找不到劳务作业队伍。

  全国能做冷却塔施工的工人只有2000人左右,大多集中在河北省和东北地区。过去,工人们听说有工程要干,都是一个个班组抢着来。但此次听说要去丰电做工,响应者寥寥。

  “很多人怕出事,都不敢来。”复工时任东北烟塔丰城项目部经理的高勇回忆,当时,甚至连一些特种设备出租企业也因担心冷却塔施工再出问题而拒绝。

  有着近40年冷却塔施工经验的王跃武,听说7号冷却塔复建工程将重启,打算过去试试。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喜欢挑战,作为专业队伍,我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

  王跃武朋友多,徒弟也多。他一通通电话打出去找人,一个不嫌少,五个不嫌多。就这样,一支40多人的施工队,在王跃武的带领下来到了丰城。

  “做成别人做不了的事,就是胜利。”王跃武说。

  给冷却塔再穿一件“围裙”

  王跃武和工友们站在一块最宽处不过1米的梯形木板上,仔细打量着坍塌处:模板、三脚架、电梯全部倒塌,施工作业面早已不复存在,钢筋弯曲锈蚀,附着其上的混凝土也已松动,塔底水池中依稀可见当年遗落的安全帽。

  “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这是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下,仓促拆除模板所致。”王跃武说。

  当时的事故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丰电三期在未经论证、评估的情况下,违规大幅度压缩合同工期。河北亿能公司编制并经总包项目部、项目监理部、丰电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审查同意的《7号冷却塔筒壁施工方案》存在严重缺陷,未制定针对性的拆模作业管理控制措施。由于相关方对试块送检、拆模的管理失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劳务作业队伍自行决定拆模。

  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在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下违规拆除模板,造成筒壁混凝土和模板体系连续倾塌坠落。由于坠落物冲击到与筒壁内侧连接的平桥附着拉索,导致平桥随之整体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有数据显示,7号冷却塔第50节模板拆除时,筒壁混凝土抗压强度为0.89~2.35MPa(兆帕,压强单位);而第51节筒壁混凝土抗压强度小于0.29MPa。

  “0.29Mpa,相当于用手能在筒壁上面摁出一个明显的印子。”东北烟塔丰城项目部生产经理马琳说。

  “7号冷却塔还安不安全?能不能上?”在王跃武等人上塔之前,丰电三期委托中冶建筑研究院对已完工程进行了整体检测评估。

  “冷却塔底座有96根人字柱支撑,复工前,我们对每根人字柱都进行了超声波探测,发现问题及时加固。”丰电三期工程管理部经理江卫国介绍。

  他告诉记者,光论证加固方案,就花了半年时间。除了塔底的人字柱,还对筒壁进行了加固,搭设钢平台、植锚杆、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好比给冷却塔又穿了一件‘围裙’”。一系列加固举措在前,权威机构对冷却塔总体质量的认可,打消了一些人对安全的担忧。

  筒壁硬度可比红砖

  “再出死亡事故就是灭顶之灾”的警钟长鸣,总包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项目部管理人员全程旁站,确保浇筑作业顺利进行;严格遵守拆模制度,总包单位、监理方共同签发拆模令后,方可进行拆模作业;每天都有1位项目负责人值班带领3位专业技术人员,在早6点、晚7点到9点半之间两次巡查施工现场……

  “如果有夜间施工的情况,巡查的人更多。我们保证只要有人干活,总包单位就有人在。”刘晓明说,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违反安全作业的行为,会立即叫停,督促整改。

  “我们在丰电项目配备的安全管理人员,比其他项目都要多。只要有施工人员在场,就有安全管理人员在场。”高勇说。

  一天凌晨,丰电三期工程管理部副经理赖志强通过视频监控发现,工人没有按照规范施工。他立即打电话通知施工负责人、监理,并将相关问题发到工作群,要求整改,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并对相关班组进行处罚。“不论是施工方还是监理方都说,以前没见过对安全检查这么严格的业主单位。”赖志强说。

  因有的工人多次违反安全管理规定而选择自行离职。项目部多次招募、培训工人,导致用工成本大涨,整个项目用工成本超支数千万元。

  “但血的教训深刻警示,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必须严格科学施工。”丰电三期副总经理侯凤生举例说,按照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要求,拆模时上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6MPa以上,在7号冷却塔复建工程中,这一指标提高到了10MPa。“这个数值,意味着筒壁硬度可比红砖。”马琳说。

  耗时近3年,复建7号冷却塔的施工时间远超同类项目。2021年11月29日12时,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7号冷却塔筒壁顺利施工到顶。

  那一天,看着工人们一个个从160余米的高空下到地面,高勇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也跟着落地了。庆祝的鞭炮响起,工地上的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钢筋水泥仿佛有了生命”

  冷却塔成功交付,但是刘晓明的工作还未完成。

  “我们开会讨论冲击‘168试运行’时,晓明累得趴在了桌上。”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揭小健说。

  从2015年丰电三期扩建工程开工算起,刘晓明已经在这个项目上待了8年。他常对项目部成员说:“每过一天,就离发电近一天。”而“168试运行”,是正式移交商业运营前的最后一步。具体来说,就是发电机组须经过168个小时不间断满负荷运行,证明安全稳定,才能宣告项目基础建设期结束,正式投产运行。

  2022年盛夏,7号机组开始冲击“168试运行”。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空气预热器停摆风波,让刘晓明和项目部措手不及。

  当时,暴风雨来袭,机器外部温度骤降。温度冷热交替,导致机器电流过载。刘晓明了解到情况后,立即组织项目部工作人员冲向施工现场。

  让机器重新运转,需要4个人不间断摇动气动马达。刘晓明和同事们轮流上阵,连续七八个小时一刻不停。“摇完之后,我在锅炉平台上躺了很久,心脏短暂停跳。”从那以后,他便把速效救心丸备在身上。

  冲击“168试运行”的过程中,刘晓明平均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不敢漏听一个电话。为了方便沟通,他给各单位负责人配备了同型号对讲机,“5公里内可以沟通无阻。”

  难得休息时,他却翻来覆去睡不着,经常打开对讲机放在枕头边,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听着熟悉的嘈杂声,反倒能睡着。

  “10、9、8……3、2、1!”2022年7月20日,集中控制室内掌声雷动,欢呼声不绝于耳,丰电三期项目7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

  大屏幕上,各项数值不停跳动,多色的指示灯渐次闪烁。看着发电度数由“0”变成“1”,刘晓明流泪了,那是一种历经千辛万苦后的释放。

  “第一度电发出,就像婴儿呱呱坠地。钢筋水泥仿佛有了生命。”他第一时间把并网发电的消息发到家里的微信群。

  家人回复:“你可以回家了”。

【纠错】 【责任编辑:唐子兰 】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2204112969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