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9/ 14 16:47: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它”經濟蓬勃發展:一沾“寵”字,什麼都貴

字體:

  年輕人為寵物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它”經濟蓬勃發展:一沾“寵”字,什麼都貴

  仇春龍(左)在接診。

  寵物貓的酒店生活。

  寵物狗在過生日。

  最近,周綺每天都帶著小貓亮亮去動物醫院。“亮亮病了,要連著打兩周點滴,我舍不得讓它住院,只好天天陪著去。”周綺説。

  泡泡一直記得買回寵物狗可樂的具體時間,“那是2011年4月30日,我一走進單位附近的寵物售賣店,一只小泰迪就圍著我打轉,還總想叼我的褲腿,可能這就是緣分吧,一晃10年過去了,可樂陪著我經歷了從單身到結婚再到生娃的各個人生階段”。

  快1歲的比熊福寶,是朋友送給艾琳的禮物,“去年我生了一場病,心情低落,福寶是朋友特地買來安慰我的,現在我已經離不開它”。

  《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犬貓數量超過1億只,比2019年增長1.7%。在養寵人群裏,80後、90後佔比分別為36.2%、38.1%,年輕人依舊是目前和未來消費市場的主力人群。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鐘愛養寵,年輕的創業者也為寵物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情感羈絆,也影響著養寵人的職業選擇

  周綺與小貓亮亮的“邂逅”,發生在家門口的街心公園裏,“兩年前,每天上下班穿過公園,我都能遇到一只黃白相間的小野貓,一招手就衝我跑過來,時間長了,哪天沒看到它出現,還真有點擔心。這一年中秋,我就帶它回家了”。

  周綺對小貓呵護備至,“這要是讓我奶奶那輩人知道,肯定要不高興,他們覺得養貓養狗都是為了實用,不用太‘走心。’”周綺説。

  寵和源動物醫院創始人仇春龍已在動物診療領域從業多年,他注意到,近年來隨著養寵人群年輕化,養寵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過去養一只狗是用來看家護院的,現在就不同了,寵物身上往往寄托著主人的情感。比如我們曾接診過一只腹部長了腫瘤的老年金毛犬,為了讓它獲得更好的醫療條件,主人特地帶它來北京做手術,考慮到它年齡比較大,身體也虛弱,手術後我們安排醫生監護治療,主人還是不放心,就住在醫院附近的賓館守著。在這種情況下,寵物就像是親人一樣了。”仇春龍説。

  J.M寵物點心鋪創始人小米也有同感。與其他食品相比,蛋糕常被賦予一種儀式感,寵物蛋糕也不例外,小米就親歷過寵物主人情感流露的時刻。

  “有的年輕顧客,不想自己一個人過生日,會給自己的狗也買一個寵物蛋糕,也算是做伴了。還有一次,一位顧客問我能不能盡快送個蛋糕到動物醫院,他的狗快不行了,當時店裏只有一個訂好的蛋糕,我和訂蛋糕的客人説了情況,他立刻就同意先送蛋糕到醫院去,畢竟,我自己也養了5只狗1只貓,那種不想留下遺憾的感覺,大家都能理解。”小米説。

  值得留意的是,與寵物情感羈絆的加深,也在影響著養寵人的職業選擇。

  《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藍皮書》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寵物零售門店(不包括動物醫院),店主50%在30歲以下,61%喜歡寵物、養寵多年。

  仇春龍也養了兩只狗,他曾在醫院內部做過統計,超過一半的同事家有寵物,“不少年輕人是以情感為前提選擇這個職業的,説實話,不喜歡動物,也確實在這一行幹不長”。

  賽道細化,養寵人的需求天翻地覆

  作為養寵人群的主力軍,年輕人帶動了寵物經濟的蓬勃發展。

  身為主力軍的一員,周綺曾算過一筆賬,“除了亮亮,家裏還有只叫轱轆的折耳貓,一袋12斤的貓糧,它倆兩個月就差不多吃完了,28升的貓砂,3個月就見了底,加上打疫苗、看病、買用品的開銷,兩只貓一年少説也要花6000元”。

  《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規模達2065億元,比2019年增長2%。

  從寵物繁育,到寵物食品、用品消費,再到寵物醫療、殯葬等服務業務,寵物産業已覆蓋了寵物生命的方方面面。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寵物用品”相關企業96.5萬家,2021上半年新注冊企業31.24萬家,同比增長150.5%。

  小米曾在廣州、珠海等城市開過寵物零售門店,她用“天翻地覆”來形容近年來養寵人消費需求的新變化。

  “前幾年顧客來買狗糧,第一句話都是‘哪款最便宜’,現在這句話變成了‘哪款最好’,過去主人沒有給寵物做造型的意識,狗毛剪得越短越好,現在多數顧客都知道寵物美容師分為ABC三檔,選C的人最少。”小米説。

  消費需求的升級,也促使産業進一步細分。

  “喵+”主理人斯黛拉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年輕一代養寵家庭視寵物為家人,希望給予其家人般精細的照顧。傳統寵物店都是貓狗生意一起做,市場良莠不齊,從業者專業度也不夠高,其實兩種動物在需求以及行為上差別不小,無論從環境還是服務流程的設置上都應有所區別”。

  2019年,斯黛拉創立了寵物貓服務品牌“喵+”,業務觸及純種貓繁育、貓咪皮毛調理、管家式服務貓咪酒店、寵物生活方式等板塊。考慮到貓對環境、人流、聲音、氣味的敏感,以及特別容易因為環境改變而發生應激的情況,斯黛拉將店面選在北京東四環北路某社區出口的僻靜位置。

  “從商業角度來説,開店需要人流,講究的是坪效,傳統寵物門店的選址會側重商場,或是人流密集的社區底商,但我們既然致力于做專業貓咪服務這個細分領域,就需要尊重動物福利,所以一切都是從貓自身的需求出發。現在我們的客人最遠有從燕郊過來的,可見年輕一代的養寵人對寵物的服務需求正在發生改變,這個小賽道還是有很大市場空間的。”斯黛拉説。

  一沾“寵”字,為何什麼都貴

  在社交平臺上輸入“寵物”兩個字,總能看到這樣的疑問:與寵物有關的東西為什麼都這麼貴?

  艾琳對此頗有感觸,“各項用品一沾‘寵’字就不便宜,比如説,一個普通的不銹鋼碗也就幾塊錢,狗食碗在碗下邊加個防滑條,價格就升到幾十塊錢了”。

  電商平臺上,狗食碗的分類更為細致:有碗體傾斜護頸的,有可供調溫加熱的,有食水雙碗的,還有加上智能元素的……狗食碗的外觀也多走“萌寵”可愛路線。在價格表現上,智能喂水器多處于二三百元檔位,不帶智能元素的功能性狗食碗,標價在100元上下。

  在周綺看來,面對繽紛多樣的寵物周邊,在理性消費、量入為出的基礎上,適當購買悅寵悅己的寵物商品,也是調劑生活的一種方式,“當然,不傷害寵物是前提”。

  寵物看病貴,也是不少年輕人的心頭痛。

  “我家可樂有心臟病,醫療支出是大頭,佔每年花銷的50%。”泡泡説。

  周綺家的轱轆曾做過尿路手術,“手術費加上術後調理,2017年的時候就花了1萬多元,前一陣子它得了膽囊炎,又花了近2000元。”。

  艾琳的感受頗具代表性,“每次去動物醫院,都得做好花費小四位數的準備,確實很貴。寵物一不舒服,光想著能治好就行,別的一時也顧不上了”。

  針對寵物看病貴,仇春龍認為,一方面,隨著寵物經濟快速發展,寵物産業逐漸趨向“人格化”,在動物診療上的表現,是科室和醫療設備的不斷細化。“過去一間動物診所,可能有醫生和聽診器就可以了,現在就完全不同。像我們這間300平方米的醫院,內設內科、外科、骨科、影像科、急重症科和麻醉專科,設備都要配套,加上輔助設備和裝修等,僅造價就要兩三百萬元,成本壓力很大”。另一方面,寵物看病與人又有很大區別。“寵物不能言語,看病必須借助精準、規范的醫療技術流程。一般來説,我們醫院會先對寵物進行病史問詢和體格檢查,再根據發現的異常情況做相應檢查,然後綜合檢查結果判斷病情。在這個過程裏,緩解養寵人的焦慮心情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很多人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看病的經歷來做比較,這時我們就會把治療方案一步步説給他們聽,比如寵物為什麼要做這項檢查,做這個手術的必要性是什麼,收費情況是怎樣的,在對方理解的基礎上再開始檢查和治療。”仇春龍説。

  仇春龍認為,當前動物診療領域,還存在醫療資源不充足、行業標準不夠完善等“痛點”,“比如説,與人類相比,寵物在用藥種類上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受行業體量影響,藥品成本也比人類用藥要高得多,像我們這樣的創業型醫院,藥品議價權更是有限,拿到藥品的價格要高于大型連鎖醫院”。

  “它”經濟相對窄眾,標準和規范尚待健全

  小米店裏一款手工制作的4寸寵物蛋糕,售價是258元。“常有人問我,寵物烘焙是不是暴利行業。其實利潤並不高。新興事物剛出現時,價格總是偏貴一點,一個是還沒有實現量産,另外人工價格也比較高。像我們店裏請了兩名寵物烘焙師,每人每月工資就有1萬元,為了吸引年輕人,店面又開在三裏屯,每個月房租、人工支出就近4萬元,加上30萬元前期投入,目前店鋪還沒有回本。”小米説。

  據小米介紹,寵物烘焙師目前在業內頗為“搶手”,“這項業務剛起步,人才緊缺,像北京幾家寵物友好餐廳、酒店的寵物蛋糕都在與我們合作”。

  開業兩年多,“喵+”品牌有了300多名會員。“我們店會員起步預存金額是5000元,坦率地説,這個價格可能是一些社區寵物店的會員充值上限了,但因為一切從貓的角度出發,自最初的設計到用料再到服務的時間成本,都比傳統寵物店要高不少,利潤也不像大家想像中那麼高,遭遇疫情後運營近一年才實現盈利。”斯黛拉説。

  “消費分層、高端化與理性化並存,是當前寵物消費的一個特點。在産品價格層面,的確存在一定的溢價,主要原因在于,與人類經濟相比,寵物經濟處于産業發展初期,還是相對窄眾、小體量,那麼成本分攤到具體産品上,自然相對較高。”亞寵研究院院長李鐘琦説。

  《2020年中國寵物行業藍皮書》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寵物零售門店(不包括動物醫院),51%處于略微盈利狀態。

  在李鐘琦看來,標準和規范尚不夠健全,是寵物醫療乃至整個寵物行業的通病,“市場在快速發展,行業規范和監管力度也要適時跟上來,整個行業才能朝著良性的方向走”。(文中泡泡、艾琳、周綺、小米、斯黛拉為化名。照片均由受訪者供圖)(見習記者 李璇)

【糾錯】 【責任編輯:左梔子 】
閱讀下一篇: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55112786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