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2017-08-10 08:12:53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孩子需盡早診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説話減少。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説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説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盡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專家:

        “選擇性”的緘默不是故意不説話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焦慮障礙,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終生患病率為7%。~8%。。患者在某些場合或者面對某些人時無法講出話來,給人很害羞或者很沒禮貌的印象。在緊張時,他們還可能出現笨拙、僵硬的身體動作,而且面無表情,特別是不愛笑。“選擇性”容易令人誤以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説話,好像是個性頑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芭芭拉·馬克威博士認為,患者不是故意不説話,而是很希望説卻説不出來,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聲帶好像“僵住了”。

        這些孩子在家裏或者跟親密的小夥伴相處時通常能正常説話,甚至説起話來自信滿滿,但一到了學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壓力,完全説不出話來,可以數年如一日一聲不吭。有的孩子跟小夥伴還可以説上話,但跟大人們就不説了,有的孩子則相反。好一點的孩子尚能做出點頭、擺手等身體語言,有的孩子則完全“石化”。還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愛説話,到最後幹脆不分場合和對象,徹底陷入緘默。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指出,選擇性緘默症不同于孤獨症——自閉的患者不分場合和對象都不講話,其交流障礙沒有“選擇性”,而且還有刻板行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語言功能正常,且不會演變為孤獨症”。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通常在3~6個月大發病,其症狀表現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但入學的第一個月不算數。很多孩子在家裏是可以説話的,因此很多家長並未察覺。他們特別害怕上學,往往是在上學後才被發現有問題,例如無法完成一些當眾講話的任務,常常被老師當成害羞或怯場。由于在學校跟老師無法交流,他們的學習受到影響,長大後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也受到拖累。他們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表現為行為退縮,很難與別人保持眼神接觸,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卻容易過度敏感,經常為一點聲音而受到驚嚇。

        病因:

        “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切斷了交流

        目前,選擇性緘默症的具體病因不明,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原因。王德民表示,近年來選擇性緘默症逐漸受到關注,這種病跟個體的性格素質、家庭與學校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這些患者大多同時患有社交焦慮甚至社交恐懼,到了不熟悉的場合就感覺被壓垮了,因此很多學者相信社交焦慮可能是根源,而患者也通常有焦慮障礙的家族史。一般認為,患者的大腦杏仁核接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危險信號後過度興奮,激發了“戰鬥或者逃跑”的反應,導致大腦切斷了交流的功能。

        一些患者還有強迫症、阿斯伯格綜合徵、發育遲滯、聽力困難等問題,在嬰兒期往往還有分離焦慮。但是,近年來的係統研究未發現患者在小時候比別人受到更多的心理創傷,或者是生活經歷特別坎坷。馬克威指出,選擇性緘默症與心理創傷沒有必然聯繫,但精神壓力可能加重緘默的症狀。

        應對:

        轉學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一般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己好轉,孩子需要盡早得到診斷和治療,否則發展下去可能逐步加重,到了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就變成習慣性沉默,還可能出現慢性抑鬱、焦慮加劇等情緒問題,而周圍的同學夥伴也“識趣”地不跟患者説話了。不少家長考慮給孩子轉學,但新的學校環境一定要比原來的學校更加包容和友好,否則轉學讓孩子失去了原來相熟的小夥伴,他們面對全新的環境就更不願意説話了。

        低齡兒童到了外地甚至外國後人生地不熟,往往成為選擇性緘默症的高危人群。王德民建議家長要帶孩子尋求專業的治療,“如果在國外沒有條件,必要時可讓孩子回國,以免緘默延誤學業,時間長了還會影響身心發育。”

        行為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有不錯的效果,可以幫助孩子控制焦慮,學會擺脫對緘默行為的依賴。例如消退法治療,治療師讓患者先和熟人在一起交流,然後逐漸加入不熟悉的人,能夠説上話之後就再增加不熟悉的人。又如係統脫敏治療,治療師讓患者跟不熟悉的人交流可以先通過郵件、即時通訊交流,再到語音、視頻交流,最後才是面對面交流。治療師還可以讓患者開始練習某些發音,再小聲説某些詞語,然後再説更多的話。

        王德民表示,上述治療最好找專業的治療師進行,家長自己做往往不到位。家長可以嘗試邀請親友的孩子來家裏玩,讓患者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打開話匣子,通過跟其他孩子接觸逐漸進行簡單的交流,又不至于産生恐懼。家長還可多鼓勵孩子開口講話,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糖果、畫報等進行獎勵,講得越多就獎勵越大。但是,家長切莫吆喝甚至恐嚇孩子,強迫他們開口説話,那只會讓症狀越來越重。此外,抗焦慮藥物治療對一部分青少年有一定幫助,可加快康復的進程。(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坤朔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鬧魚燈 迎元宵
鬧魚燈 迎元宵
01016008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45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