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網絡“美食秀” 催生美食經濟
2017-07-05 08:50:37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吃貨”:眼睛管着胃

  網絡上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吃貨”每天都要思考的3個重大問題是什麼?答:是早飯吃什麼,午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倘若午夜加班,還要絞盡腦汁地去思考另一個重大問題——宵夜吃什麼。2007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營養學獎頒發給了康奈爾大學的食物心理學家布萊恩·萬辛克的“無底碗”實驗。該實驗結果表明,人們是在用眼睛來判斷吃了多少,而不是用胃。雖然幾乎所有人都會在酒足飯飽之時不自覺地摸摸自己的肚子,而不是去擦擦自己的眼睛,但是,布萊恩·萬辛克用“無底碗”實驗向世人證明,吃得飽不飽,不是肚子説了算,而是眼睛説了算。

  “吃播”:大夥兒過眼癮

  網絡“美食秀”還有一種叫法是“吃播”,就是“吃飯直播”的簡稱。“吃播”起源於韓國,是2014年底到2015年初在韓國網絡上興起的一種“美食真人秀”節目。節目內容大體就是主播在網絡攝像頭前向網友直播自己吃飯的過程,依靠“吃相”的受歡迎程度獲得“打賞”。不僅在國外,國內的“吃播”視頻也十分火爆。《嘿!老外》最近一期體驗小龍蝦的視頻,就非常受粉絲歡迎。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超過34萬,全網超過500萬,彈幕量3000+,在美拍上的播放量為48.6萬,有將近1.3萬個點讚,用戶的評價和活躍度都非常高。

  《新文化報》上有篇文章曾寫道:吃,是中國人的信仰,是幾千年的群體記憶,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數千年智慧結晶。其實,看著人家吃飯這種“眼饞”的事兒,最早登上媒體&&的並不是網絡直播。早在十多年前,北京衛視生活頻道就有一檔下館子的節目,主持人每天透過熒屏帶着電視觀眾大吃八方,自己過嘴癮,大夥兒過眼癮。而且,近年“火”到海外的《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紀錄片,也再次證明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諮詢發布的調查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同時進行直播的房間數量超過3000個。直播的盤子已經做得很大了,“吃播”在這個大盤子上也佔有一席之地。

  賺錢:美食跟着火

  有人也許會問,直播看的難道不是美女和獵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攝像頭前胡吃海塞的,除了美女還有大叔大媽;吃的東西也不見得是什麼山珍海味,也許只是方便麵配着榨菜;那些直播吃飯的主播們,儘管有些人不修邊幅、邋裏邋遢,但還是會收穫不少觀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吃飯這件事是需要陪伴的。有不少單身人士點開“吃播”視頻時,透過屏幕使孤獨得到了“治愈”。一位觀眾認為,城市人在生存的重壓下,飽受喧囂中的孤獨之苦,甚至於真的約到人聚餐,還得擺出社交的姿態,一個字——累!而“吃播”卻給了人虛擬又真實的安慰。

  網絡“美食秀”如此俘獲人心,由此衍生出的生財之道必定也是“錢”途無量。通過直播成為“網紅”,賺到大錢自不必説;美食快遞業也隨之火了起來。“吃播”看客忍不住訂外賣的,待門鈴一響,秒速去取餐。要的就是打開餐盒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一刻消魂。隨後就是和屏幕那一邊的主播共享佳肴。這怎能不令人滿足到嘴角揚到耳根?

  説到底,“吃”這件事已經與網絡交融得很深入了。尤其是在物流業逐漸構架出四通八達的線下網絡之後,“最後一公里”的難題趨向消解之時。網絡“美食秀”勾起無數“饞蟲”後,基本上已經可以用一通外賣電話搞定。如今,隨着線上線下互動式的食客一條龍服務日漸完備,“吃貨”們早已沉溺於網絡“美食秀”催生的美食經濟中,暢快淋漓地大飽口福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欣爍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華盛頓舉行獨立日游行
    華盛頓舉行獨立日游行
    秦嶺藥子梁羚牛成群
    秦嶺藥子梁羚牛成群
    清涼一“夏”
    清涼一“夏”
    “絕壁畫廊”巫山小三峽盡展南國綠意生機
    “絕壁畫廊”巫山小三峽盡展南國綠意生機
    01016006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26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