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國影協報告:中國電影重心正由市場轉向創作
2017-07-22 08:13:12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路邊野餐》


《我在故宮修文物》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編寫的《2017中國電影藝術報告》21日在京發布。報告提出,過去一年,電影産業發生轉型,中國電影的重心正在從市場向創作轉移。

    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增長疲勞期”

    據統計,2016年中國電影産業多項指標繼續增長,但票房增速放緩、市場增長乏力,産業發展進入“瓶頸期”。

    中國影協秘書長饒曙光認為,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經過了連續14年的高速發展,進入到“增長疲勞期”,既暴露出中國電影産業發展中的問題,也是思考如何推動電影産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轉機。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平均單銀幕票房跌至119.68萬元,全國影院場均人次為18人,平均上座率不足15%,平均票價35.92元。但與此同時,全國觀影人次達到13.72億,每人平均年觀影已近1次;在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每人平均年觀影約4次,已經接近或超過美國。

    專家指出,國産影片的低水準供應,是導致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但可喜的是,由觀影人次增長帶來的票房增長是良性的、可持續的增長,中國電影市場正在迎來更多、更理性的消費者。

    品質是電影市場發展的“生命線”

    從《湄公河行動》在類型片模式中傳達出主流價值,到《美人魚》突破傳統商業模式聚焦環保主題,再到《百鳥朝鳳》對中國藝術電影作出貢獻……2016年一些國産影片積極嘗試,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和評價。而依靠網絡文學IP改編和“明星效應”來吸引觀眾的影片,卻在口碑和票房方面差強人意。

    報告指出,一些IP電影集中于玄幻、神魔、架空歷史等題材,人物刻畫呆板,故事情節老套,“缺乏人性表達的細膩和敏銳,也缺乏藝術洞察的深度和新穎,有的作品甚至就是粗糙的急就章。”

    對此,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尹鴻表示,品質是電影市場發展的生命線。當前的電影生産面臨産量不低但品質欠佳、內容低效重復等問題。

    “‘提質增效’是當前中國電影産業發展的最大課題。只有將內容品質提升作為首要任務,才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才能贏得口碑、贏得市場。”尹鴻説,中國電影市場正在由靠改革帶來的市場紅利,靠互聯網接入帶來的渠道優勢,靠資本帶來的利益驅動,更多地回歸到依靠電影的品質、依靠更多更好的優質電影供給的軌道上來。

    期待走進電影創作的“黃金時代”

    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的迭代升級、新一代觀眾的成長,都給中國電影的創作和制作帶來了多方位的影響和變化。

    過去一年,所謂的“爆款電影”“票房黑馬”越來越少,但是分眾化、差異化的電影越來越多。如《路邊野餐》等小眾藝術電影也獲得了一定的市場空間,《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電影也引起了廣泛關注,都顯示出中國電影創作的多樣態趨勢和觀眾對于電影藝術的多樣化需求。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梁軍健認為,前些年由于電影市場的急速擴展,大量缺乏電影觀看經驗的“新觀眾”特別是“網生代”觀眾進入影院,而隨著觀眾的觀影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的觀影訴求也會越來越高,而且觀影的多樣性特徵會越來越突出,這反過來也會推動中國電影創作風格的多元化。

    《2017中國電影藝術報告》中提出,中國電影正在從市場的“黃金時代”走向創作的“黃金時代”。而創作出“好電影”,需要具備三個標準:一是主流價值,能夠引起觀眾思想和情感的共鳴;二是影院強度,需要靠題材故事的新穎度、情節和人物的吸引力等帶動觀眾走進影院;三是工匠精神,提升電影創作各個環節精益求精的完成能力。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説,電影創作要以“內容為王”,通過加強創作、提升品質來鍛造藝術精神、完善電影市場、培育觀眾。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成都二環高架穿“綠衣”
    成都二環高架穿“綠衣”
    重慶60米深地鐵站成“網紅”
    重慶60米深地鐵站成“網紅”
    江西永修:再現水上公路
    江西永修:再現水上公路
    我國最高速懸挂式單軌列車下線
    我國最高速懸挂式單軌列車下線
    0101601400000000000000000111017911213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