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野蠻爭“優”,會塑造什麼樣的教育
2018-02-04 09:02:53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2日《錢江晚報》的一則“家長爭優”報道提醒我們:教育也可以被塑造。報道説,一些家長,明明孩子的某科成績並不好,卻死纏爛打,一定要老師給“優”,不給優不罷休。有的學校、老師抵制了,有的抵制不住,只好給“優”,以息事寧人。

  這些家長如願獲優,不僅意味著他塑造子女的“成功人生”取得進展,同時也意味著他對教育的塑造獲得一次“成功”。報道説,一些家長是在孩子臨近小學畢業時開始爭優的,一些家長則從孩子讀一年級就開始爭了。哪怕孩子體育課蹺課,成績不好,家長也要老師給孩子的體育成績打“優”。

  家長這樣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我是為孩子好。但是,孩子自己覺得好嗎?如果孩子比較敏感,他能承受同學對他的異樣眼光嗎?如果孩子對這個“優”心安理得,認為上課不認真沒關係,反正爸媽會給我爭優——這樣好嗎?你可以替孩子爭幾次或若幹次優,但你能一直替他爭優?他的職業生涯,他的婚戀、生育,你都替他爭優?家長替孩子爭優,其實是剝奪了他自己用誠實的勞動去爭優的機會,剝奪了他爭優的能力培養、積累的過程。等你不能替他爭優了,他用什麼去參與公平競爭?等到孩子醒悟過來,他會不會像北大學生王猛一樣拉黑父母?王猛父母就是在“為孩子好”的名義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王猛,控制了王猛前三十年的人生。

  教育與其他社會力量,從來都是互相塑造的,不是單向的。問題在于向什麼方向塑造,是正向還是反向?這些家長的爭優行為,具有這樣的特徵:聽從欲望,聽從功利之心,而非聽從理性;從眾而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一種近乎本能、原始水準的爭奪資源的行為。這樣爭優成功,是將野蠻因子成功注入到教育中,顯然是對教育的反向塑造。被這樣塑造的教育又去塑造人,塑造出來的人又去塑造社會,如此反覆互動,難道不是一個不斷加深的互害過程?

  好在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是這樣爭優的。報道中提到一位家長,齊女士。她的爭優觀令人讚賞。齊女士鼓勵孩子自己去爭優,不是到了期末家長出馬替孩子去爭,而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去爭優,用扎實的努力去爭取真實的“優”。準確地説,這不是“爭”,而是積累。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積累,還是學習方法的摸索和積累,毅力的積累;同時,從克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過程,也是一種心理體驗的積累,這種體驗的積累、深化,對孩子來説,也是人生體驗的積累。這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齊女士鼓勵孩子用自己誠實的努力獲得成績,但並不要求孩子所有科目成績都必須是優。大部分人,各方面的天賦有高有低,歌唱得好不一定會畫畫。如果要求孩子各科成績都是優,不但做不到,還可能拉低天賦高的科目的成績。從報道看,家長這樣爭優,與一些民辦學校錄取標準有關。“全優生”多了,學校名聲是好聽了,但是實際的效果卻是怎樣的呢?這種時候,越需要家長個人作出理性、恰當的選擇,盡可能避免、減少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戎國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鬧魚燈 迎元宵
鬧魚燈 迎元宵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236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