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小學生大數據分析蘇軾,值得稱道
2017-10-11 08:50:54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連小學生都會使用大數據分析問題了,此刻的你是不是感覺自己已經OUT了呢?適逢蘇軾誕辰980周年,清華附小的一組小學生對蘇軾進行了大數據分析,而且還寫了論文《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讓網友看呆。

  一邊網友們驚呼現在的小學生真是逆天了,一邊又有網友質疑,這八成又是家長代勞的成果吧。其實不必驚訝,論文裏寫得很清楚,“我和爸爸一起”,“在爸爸的幫助下”。所以不必過分質疑,第一,清華附小這次的蘇軾課題研究其實是在教育界早已風行的一種創新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又稱探究性學習)。第二,清華附小是中國最好的小學之一,他們的父母多是就職于清華的高知人群。站在最優質教育資源的肩膀上,生産出這樣的作業也不足為奇。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要研究一個具有多種解決方法或答案的“開放性”項目或問題,通常是在一段時間內以小組形式合作學習、工作,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家長在其中扮演促進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尋找多種資訊源。兩種方法都強調根據學生的真實表現(過程和結果)來進行評價。在國外,這樣的作業布置幾乎已然成為常態。美國學生從一年級起就有做項目的作業,老師交給大家一個主題,再給一份指引和要求,上面列出了一些要點,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是:要有創意。

  近年來,在一些教育發達地區,各種觀察性、探究性學習以五花八門的形式出現在了中小學的學習中,但是在操作過程中,重結果輕過程,讓研究性學習作業變成了讓家長抱怨的奇葩作業,比如為了最終展示出的作業形式好看,最終讓家長越俎代庖成了“槍手”。

  面對這種開放式的研究學習,家長試問,自己可以花多少時間和心思指導孩子探究性學習,而老師也不再是知識權威形象,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態度、方法與能力更應該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而非這個作業展現的形式有多麼漂亮。所以,這就有了兩種聲音,一邊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才小學就會用大數據分析蘇軾,一邊卻又抱怨自己孩子的家庭作業成了家長作業。

  創新人才培養呼喚新的教學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開放性成為學習的顯著特徵。何時當這種研究性學習成為主流學習方式,研究性課程成為小學生日常作業,當我們不再驚呼這樣作業的誕生,我們的教育或許離創新型人才培養真正進了一步。(陳進紅)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秋雪落北京
秋雪落北京
故宮不再現場售票
故宮不再現場售票
豐收的田野
豐收的田野
內蒙古甘肅等地出現降雪
內蒙古甘肅等地出現降雪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178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