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300多個城市的信用建設負責人在浙江杭州發布信用宣言,表示將共同推進信用城市建設。九成與會者認為,“互聯網對于建設信用城市作用很大”。
我們生活的城市,常常出現一些怪象:前腳在健身房辦了卡,後腳老板就卷款跑路,再無蹤影;哪怕是在酒店借個雨傘都必須交押金,生怕你順走不還;很多簡單的手續,非要出具各種加蓋大紅戳的證明不可;人與人之間常常充滿懷疑,就算是經常碰見、生活在同一個小區的鄰居,有時也表現出提防和警惕……人人設防、處處設限,難道是城市不可改變的“標準畫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近年來,以互聯網信用評價為代表的信用城市建設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公交車上,凡是有芝麻信用分的市民都可以先乘車後付款;老人領取養老金不用親自跑腿去現場,只需要在手機上進行一次信用認證;騎共用單車、租房子憑借信用,不用付押金……筆者喜歡這樣的城市,它不僅是對人們消費方式的極大改變,而且是對城市精神面貌的一種刷新,讓我們看到了城市互信互助的一面。
互信互助是傳統鄉村社會最令人難忘的地方。很多村莊物質生活條件艱苦,但是人與人之間充滿了信任、有人情味兒,這難道不正是城市所缺少的嗎?為什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治理理想在一些艱苦的農村能夠找到歸宿,在各種資源要素集中的大城市反而很難實現?説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缺乏某種信用上的維係。城市沒有傳統鄉村的族源、血緣聯繫,因為人口密度大、流動性強,也很難建立穩固的地緣聯繫,這就是我們常説的“陌生人社會”。
如何消除陌生感造成的信任割裂,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城市信用評價體係是根本。央行探索多年的公民個人徵信體係建設也好,一些信用評價機構採集提供的大數據資訊也好,支付寶、螞蟻金服等互聯網技術的介入也好,都是為了打破“資訊孤島”,聯通人們的信用和信任。作為基本治理單元的城市,主動對接和推動這種信用體係的建設,將給市民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帶來看得見的改變。這種改變之深刻,未來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
用一張張信用之網把人們的消費、生活和信用評價串聯起來,消除的是對“陌生人”的陌生感,聯通的是人與人的信用和信任。“未知的幕布”一旦撤去,很多不必要的設防設卡、惡意揣測等就可能消除,尊重契約、互信互助、效率更高的生活就可能出現,而這才是城市應有的面貌。(作者:李思輝)
-
信用建設提速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信用活動已經從有錢人向銀行的信貸融資活動,拓展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投資理財、預付卡美容美髮、共用單車等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2017-07-20 08:39:07
-
為信用立法,多聽聽民意
無論是立法權威性、專業性,還是法規適用范圍,信用立法顯然比之前一些地方推出的信用管理辦法更有示范效應和現實針對價值。信用立法是完善社會誠信體係的必然之舉,上海首開先河,值得肯定。2016-11-16 17:15:49

-
[趣味測試]參軍入伍,看看你更適合當什麼兵?
2017-07-26 08:42:45
-
嚴肅追劇:帶著經濟學名詞看《我的前半生》
2017-07-26 08:37:09
-
在一線城市生活,真的沒有詩和遠方嗎?
2017-07-26 08:31:49
-
下半年,哪類企業破産會帶來正面效應?
2017-07-26 08:35:10
-
盤點那些年感動過我們的軍歌
2017-07-26 08: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