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申遺是為更好地保護”當被重申
2017-07-09 08:36:54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世遺”名頭不只是旅遊招牌,更意味著愈發厚重的保護責任,千萬不能用“入遺”後的過度開發“毀遺”。

  繼前兩天的可可西裏後,波蘭當地時間8日下午,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宣布,中國福建鼓浪嶼也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我國世界遺産數量由此達到52個,也成為世界第一大“世界遺産國”。

  世界遺産數量在世界“登頂”,這消息無疑振奮人心:“入遺”本身既是某種確認,也是認可。像可可西裏和鼓浪嶼,都是極具標誌性之地。它們一起“入遺”,並非偶然。

  拿可可西裏來説,它申遺成功,就離不開背後大量生態保護工作的支撐:很多人最開始了解可可西裏,都來自電影《可可西裏》。電影中,藏羚羊盜獵者的瘋狂和殘忍讓人驚愕。可可西裏雖然是指“美麗的少女”,但曾是充滿盜獵殺戮的“地獄”。1994年時任玉樹幹部的索南達傑,就為抓捕盜獵者犧牲,這也是我國首位獻身生態保護的政府官員。

  也正是政府、民間巡山隊員們的守護,可可西裏才8年未發生藏羚羊盜獵案,藏羚羊才得以從瀕危物種中剔除。它能“入遺”,不啻為對這些生態保護工作的認可。

  而今申遺負責人和青海省政府部門都表示,申遺成功後,將從更高層面保護這片凈土。這可謂清醒認知:可可西裏身處世界屋脊之上,有著絕世風景,青藏鐵路通車後,大量外來者給其高原生態帶來了壓力;“入遺”後它更要扛住壓力,回歸“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的申遺初心,對得起以往的守護努力。

  不只是可可西裏,這份初心,也該被其他景區景點特別是“入遺”項目銘記。

  如今,中國“世遺”項目總數雖不少,但跟部分國家比,有些項目“入遺”後並未得到足夠有效保護,民眾參與度也不高。有些地方申遺前生態保護下了大力氣,但之後卻只注重將“世界遺産”視作旅遊開發IP,不重保護。

  文化遺産遭破壞現象,不單是“入遺”項目。作家馮驥才就對此痛心疾首,“文化遺産的生命只有一次”,呼吁把“申遺”改為“審遺”,對已確定的非遺進行審查,以此提醒地方政府對文化遺産要認真負責。

  這不乏前車之鑒:1998年,世界遺産張家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亮黃牌,最終為保住世遺招牌,張家界花費10個億將景區內近34萬平方米建築物全部拆除。吃黃牌的不止張家界,近二十年來,國內多個世界遺産地都遭到點名和警告,廬山、麗江古城、雲南三江並流……

  曾經的世遺中心主任班德蘭曾説道:“我們把一處遺産納入名錄,並不是為了開發一座公園,而是為了保護,每個國家都應履行自己的責任。”“世遺”名頭不只是旅遊招牌,還意味著更厚重的保護責任。忘記這點,意味著申遺走向了其應有之義的反面。

  申遺的根本目的是“護遺”,可可西裏們的申遺和“入遺”,本是抵禦破壞的努力。它應喚醒更廣泛的生態敬畏意識,而不是喚起“竭澤而漁”的開發欲。

  因此,在我國世界遺産有望“登頂”的時間點上,有必要不斷重申“申遺是為更好地保護”的常識,並通過與政績正向掛鉤的方式,推動“入遺”項目保護傳承日趨漸全,讓可可西裏、鼓浪嶼們永保“凈土”“勝地”的底色。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潔瓊
相關新聞
  • 申遺就是一場爭奪戰
    其他國家在爭分奪秒搶注時,我們要做的是充分利用現有規則,提高申遺成功率,縮短排隊項目等待時間,絕不能將本應到手的益處拱手讓人。
    2017-03-24 07:58:51
  • 新華時評:申遺非終點 傳承為根本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國人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日前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産再添“中國符號”。申遺成功不是最終目的,讓“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才是根本。
    2016-12-02 00:33:14
  • 文物保護當少些“遺磚之憾”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文物保護不只是為人類留下懷舊的念想。讓收藏在宮闕裏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前提是敬畏,基礎是保護。早一點依法保護、多一些細致作為,明天的文物起碼會少些“遺磚之憾”吧。
    2016-11-16 16:58:51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海上·蛟龍
    海上·蛟龍
    北京共用單車電子圍欄上線
    北京共用單車電子圍欄上線
    夢幻海底“美人魚”
    夢幻海底“美人魚”
    夏日葵花引遊人
    夏日葵花引遊人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6112128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