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生産許可證承載了幾多制度交易成本?
2017-06-16 08:36:59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本周三,國務院決定再砍掉22類量大面廣的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經此一砍,仍然實施生産許可證管理的産品將壓減到38類。今年以來,國務院已三次部署生産許可證改革事宜,每次都由李克強總理直接過問,“逼”著諸多發證部門“自斷財路”,推著這些部門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階段性任務。

  “放管服”改革為什麼要對生産許可證下刀?簡單一句話,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發證部門“行政創收”、直接和間接“行政斂財”的工具。與此同時,隨著政府職能改革及小金庫被取消,發證部門明面上不能直接向企業收費,那就改由下屬事業單位或選擇所謂“市場化”的辦證中介收費。辦證中介由此滋生為令人眼饞心熱的“熱門産業”。

  可如此之下,申領生産許可證,就成了眾企業誰都無法“逃脫”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大把出了“血”卻還敢怒不敢言,因為生産許可證不是“一勞永逸”的,把發證部門給得罪了,定期復驗時很可能惹上麻煩。而復驗一旦遭卡殼,那就是非法生産了!

  企業生産産品要先申領生産許可證的制度安排,在我國已存在數十年。1980年,鄉鎮企業在中國興起,粗制濫造、假冒偽劣成風,最丟人現眼的諸如溫州的“紙板皮鞋”,嚴重影響了“中國制造”的國際聲譽。1984年4月,國務院頒布《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試行條例》,生産許可證制度成為中國特有的産品品質前置監管手段。隨之,生産許可證申領與復驗,逐漸形成一個令人苦澀的“市場産業”。

  進入新世紀後,盡管當年的鄉鎮企業早就淹沒在歷史塵埃裏,中國制造亦開始向中高端轉型且步履越走越快,但因為有利可圖,國內工業産品品質監管,非但沒有採取國際通用的過程監管,而繼續採用實際效果乏善可陳的生産許可證制度,考慮到此時政府行為已開始受法制約束,有關方面遂將1984年版的“生産許可證試行條例”升格為正式的“生産許可證管理條例”,從法制層面進一步固化了有違國際通行做法的生産許可證制度。

  我國納入國家統計的工業品門類共有460余個,而納入生産許可證管理的工業品門類則多達487個,幾乎所有工業産品門類,均須申領生産許可證才能進行生産。2015年,本屆中央政府自身改革持續發力,經幾輪阻力極大之砍壓,不合時宜的生産許可證才縮減到本輪砍壓前的60類。

  然而,數量的大幅壓縮仍然令不少企業高興不起來,問題出在哪裏?本周二召開的全國推進“放管服”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説:“生産許可證雖從最初487類縮減到目前的60類,但掰開來看,這60個大類裏面還套著小類,小類裏面還有單元,單元裏面還有品種,林林總總有近千個,而且多個部門還存在高度重復許可問題。”

  大類、小類、單元、品種……如此這般,其中有的分明是為獲利設卡。一家飼料企業已申領到生産許可證,可有關部門並不肯放過它,到府找碴:“這飼料喂大豬、喂小豬還是喂乳豬?而且還要企業提交工藝和配方!”這副腔調、這等做派,就差大豬、小豬、乳豬的飼料都得單領生産許可證了。一家冰箱廠,所産冰箱有大小之分,卻要申領兩份生産許可證,作兩份強制安全認證。如此不近情理,人為增加企業負擔,無非是辦證和認證都有利可圖也。

  “許可證革命”革的就是部門利益,反覆拉鋸勢所必然。中看不中用的生産許可證大部分取消後,“放”的一塊大體做到了,但“管”與“服”的挑戰亦徒然放大了。讓企業真正實現輕裝前行,依然前路漫漫 。(錢塘人)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江蘇豐縣爆炸事件死亡人數已升至8人
    江蘇豐縣爆炸事件死亡人數已升至8人
    6600米太平洋深淵區大型動物見聞
    6600米太平洋深淵區大型動物見聞
    科爾沁沙地上飄動著“綠海”
    科爾沁沙地上飄動著“綠海”
    北京市高考閱卷有序進行
    北京市高考閱卷有序進行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115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