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避免校園攀比釋放教育善意
2017-05-13 08:32:42 來源: 法制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避免攀比而禁開私家車入校釋放教育善意,是教育擔當的具體體現。教育者心中有責,才能于細節之處見真情

  “參加這次家長會的是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家長。平時,我們發現一些家長有的開卡車,有的開保時捷,但絕大多數是騎電瓶車。為了避免攀比,學校規定開家長會時只允許電瓶車進入校園。”5月11日,杭州市明珠實驗學校校長洪建斌告訴媒體(5月12日澎湃新聞網)。

  學校禁止家長開家長會時開車到校,其意應有兩個方面:一是龐大的車流量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引發管理混亂;二是家長會的集中交流,易讓孩子産生攀比的心理。在同一個班級中,有的孩子家長步行而來,有的家長騎電瓶車而來,有的則開著豪華車。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説,如此巨大反差會誘發攀比的心理暗示。最後,從綠色出行的角度去倡導,學校此舉有提升教育功能之義。

  或許有人説,禁止家長開車進入校園來避免攀比,如此做法未免末本倒置。因為經濟水準不一樣,家庭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避免學生攀比當屬“平日之功”,應當潤物無聲地加強學生平時的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孩子擁有了良好的思想辨識與價值認知,心無攀比之意而保持理性與客觀,即便其置身攀比之風盛行的環境中,也能淡然視之,反之亦然。不過教育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並非沒有載體和形式。若沒有環境的營造和導向上的輔助,“平日之功”又該如何實現?學生“不攀比”的價值觀又該如何形成?

  看看當下,攀比之風盛行,就連很多未成年人也加入其中。比如,重慶大渡口區一所中學高二男生洋洋(化名)嫌棄媽媽接自己回家的車是幾萬元的便宜貨,讓自己在同學面前丟臉,要求媽媽以後接自己時換一輛好車。攤上這樣的熊孩子,這位母親不得不硬著頭皮向閨蜜借車。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對173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多達96%的人直言當前青少年普遍愛攀比,其中52.6%的人覺得這樣的人“非常多”。

  事實上,攀比並非青少年固有的價值問題,而是從成人世界的泛化開始,成人的言行對孩子有了耳濡目染的影響。最常見的場景是,在一個家庭之中,有父母經常會拿別人家來進行比較。“瞧人家又購大戶型了”“別人家的孩子又考了100分”等這樣的話不絕于耳。如此,孩子必然受到影響而“特重面子”,以至于出現了“農村父母去看城裏讀書的孩子,孩子為了不丟面子而拒不承認”,還有孩子的某種攀比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採取殺親或者自殘這樣的極端行為。這些固然都是極端的個案,但足以説明攀比之風的泛濫以及由此造成的嚴重後果。

  回過頭來看,這所學校以優化環境、避免引發攀比為出發點,禁止家長開車到校,用意良善也並無不妥。筆者認為,此舉不但照顧到孩子的心理,也對家長起到提醒與教育的作用。應該讓家長意識到,攀比之風的形成與自身行為相關,須更加注重自身行為並把榜樣的示范作用發揮好。

  育人者,當以人格塑造作為首要目標,否則孩子們真可能成為“垮了的一代”。避免攀比而禁開私家車入校釋放教育善意,是教育擔當的具體體現。教育者心中有責,才能于細節之處見真情。若每一位教育者都具有這樣的責任意識,相信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才不會走偏。(堂吉偉德)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 誰讓運動會變成“攀比會”?
      從運動會到畢業旅行,家長們看著孩子粧容精致、裝備高級,倣佛自己“與有榮焉”。如果家長在物質供應上不斷比拼、較量,而不是言傳身教、給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孩子還能真正健康成長嗎?
    2016-11-11 16:38:32
  • “書記吃肉我們喝湯”腐敗攀比並不是個案
    聽 聽 聽 聽日前,四川南充原副市長鄒平因受賄罪、行賄罪、挪用公款罪等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
    2015-08-26 16:44:05
  • 學歷歧視的背後是用人門檻的攀比
    聽 聽 聽 聽在現實招聘過程中,對于很多用人單位來説,他們首先看的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學歷— —是211 ,還是985 ?如果不是,對不起,你根本沒有入圍的資格。
    2015-05-11 19:59:48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雨後西湖
    雨後西湖
    風起雲湧東天山
    風起雲湧東天山
    甘肅黃土高原近百畝牡丹競相綻放 遊人賞花遊園
    甘肅黃土高原近百畝牡丹競相綻放 遊人賞花遊園
    貴州多地現日暈景象 美圖刷爆朋友圈
    貴州多地現日暈景象 美圖刷爆朋友圈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0965659